太子参及其无公害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2019-06-26 02:45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四叶参、异叶假繁缕等,为石竹科孩儿参属植物,以块根入药,味甘微苦,是常用滋补类中药。其特点是补而不燥,既补气,又无火气,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常用于病后体虚,阴虚盗汗,脾虚体倦,食欲不振,肺燥干咳、小儿消瘦,精神疲乏等症,可作为人参乃至西洋参的代用品,老少皆宜。主产福建、江苏、山东、安徽、浙江等。太子参是我县的道地药材,在我县栽培历史悠久,产量高,质量优,一般667平方米产鲜根400~500千克,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太子参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5~20厘米,茎有分枝,下部带紫色,近方形,上部绿色,圆柱形,节略膨大。地下块根肉质,长纺缍形,外表淡黄色,上有疏生须根。单叶对生,近无柄,下部叶片狭长,呈匙形或倒披针形,叶向上渐大,在茎顶的叶片最大,通常4叶轮生状,长卵形。花腋生,有二型:茎下部接近地面的闭锁花小形,紫色,着生茎端的花,形大,白色。蒴果卵形,内有种子7~8粒,果熟后易开裂散落,不易收获。

2、生长习性:太子参野生于阴湿的山坡林下,喜温和湿润的气候,怕高温和强日光暴晒、,当气温达30℃以上时,植株生长停滞,6月下旬植株地上部分枯萎,进入休眠越夏;较耐寒,具有在低温条件下发芽、发根的特性;怕涝,积水后容易烂根。种子不宜干燥久放,宜随采随播,且必须满足一定的低温条件才能萌发。地下茎具“茎节生根”的特性,并随着地上部的生长,膨大成纺锤状的块根。从春季出苗至夏季倒苗,生育期为4个月左右。

二、繁殖方法

太子参繁殖方法有块根繁殖和种子繁殖两种,以块根繁殖为主。

1、块根繁殖起参时,选参体肥壮、芽头饱满、无病虫害的块根留作种参,放室内阴凉处沙藏,经常保持湿润,要15~20天翻动一次,忌在水泥地上沙藏。直至栽种时取出并再次挑选。太子参的种参在我县培育一般采用保苗留种法:即5月上旬在保苗留种地上套种春大豆,当太子参地上部分枯黄时,大豆已长大,利用大豆的茂盛枝叶给太子参遮荫,以利越夏。秋季收获大豆后,挖出种参栽种,边挖边栽。

2、种子繁殖5~6月当果实将要成熟时,连果柄剪下,置室内通风干燥处阴干后,脱粒净选。然后掺上湿沙放在通风阴凉处保存,沙与种子的比为3:1,沙的湿度以手握成团,松开即散为宜。秋播或第二年春播均可。秋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春播2月下旬至3月中旬。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15~20厘米横向开沟,沟深1厘米,将种子拌草木灰均匀撒入沟内,覆薄细土约1厘米,上盖稻草,浇一次透水。在种参来源缺乏时,可进行原地育苗。方法是利用种植地上自然散落的种子,在7月初收获太子参块根后,进行施肥、整地,用齿耙耧松土面,耙平以不见种子为度,然后在床面上撒施腐熟的有机肥,4~5天后,种上萝卜、青菜等夏秋蔬菜,既可充分利用土地,又能为其遮荫。秋作物收获后,再施一次人畜粪水,约经7~10天后将土壤整平耙细,覆盖稻草,以利保温保湿,安全越冬。次年4月上旬太子参种子发芽出苗后,进行间苗、除草,加强苗床管理,当幼苗长出2~3对真叶时即可移栽。也可于5月上旬套种黄豆等加以保苗越夏,秋天栽种时收获作种参用。

三、栽培技术

1、选择参地,整地施肥太子参的无公害栽培要求参地周围生态环境优越,要远离工矿企业、医院、垃圾场、公路主干道、居民区等污染源,同时大气、土壤、水质未受污染,符合国家二级以上标准。选择坡向向北、向东的丘陵地或地势较高的平地,土壤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含腐殖质丰富的砂壤土或壤土为好。忌连作,前茬以蔬菜、豆类、薯类为好。碱性较大的土壤及低洼易积水的地方不宜种植。施肥原则是:以农家肥为主,增施化肥,配方施肥,重施底肥,巧施追肥。前作收获后,深翻25~30厘米,每667平方米施充分腐熟的土杂肥3000~4000千克,碳酸氢铵50千克,氮、磷、钾复合肥50千克,翻入地内作基肥。耙细整平后,做宽120厘米,高15~20厘米的畦,畦沟宽30厘米,畦面呈龟背形,便于雨季排水防涝。也可以做成平畦,留畦沟40~50厘米,翌年5月份种一行玉米,还可用作管理走道。高畦还是平畦要根据排水和浇灌的需要正确选择,如地势较低,排水不畅的地块宜采用高畦,反之则采用平畦,有利于浇水。

2、适时栽植,保证质量栽植时间以10月上旬-10月中旬为宜,过迟则种参因气温下降而开始萌芽,栽时易碰伤芽头,影响出苗。种参宜选择产量高、适应性广、抗叶斑病较强的品种如柘参2号、抗毒一号。同时要求种参块根肥大、芽头完整、无伤、无病虫害,并按大小分级。一般每667平方米用鲜参40~50千克。为了防止种参带病菌,栽种前要对种参进行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种参20分钟后捞起用清水洗干净,晾干待播种。栽种时,先在整好的畦面上横向开13厘米左右深的条沟,然后将种参按株距5~7厘米斜栽沟内,要求芽头朝上,离畦面6厘米,芽头位置在同一水平上,习称“上齐下不齐”,然后按行距(沟距)15厘米再开第二条沟,并将后一沟的土覆在前一条已排好参的沟内,再行排参,依此按序进行。栽完一畦,稍加镇压,并将畦面整成弓背形。然后覆盖5厘米厚的麦草或稻草等,以利保墒,防板结,翌春出苗早、出苗齐。为了防止冬天大风吹撒麦草,可用玉米桔秆压住,或用尼龙网盖上。播种后若过旱,盖草后喷一次水,视墒情好坏,封冻前应浇一次越冬水,确保安全越冬。

四、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丰产丰收

1、除草翌春出苗前适时撤去过厚的盖草,留下2.5~3厘米厚的草既不影响出苗,又能增温保墒,齐苗后盖草全部清除,并进行中耕松土拔除杂草。除草、松土时人不能上畦,站在沟内操作。以后见草就拔,5月上旬后,植株早已封行,除了拔除大草外,可停止除草。

2、排、灌水太子参怕涝、怕旱、怕高温,雨后要及时疏沟排水,天气干旱时要注意浇水,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促使根部发育。

3、追肥太子参生长期短,主要以基肥为主,太子参的追肥应根据其长势而定。若参田基肥施量充足,植株生长较旺盛,可不作根部追肥或少施追肥;若株苗生长瘦弱可追施少量稀淡人粪尿或磷酸二铵。

4、遮荫5月上旬,在每畦的向阳侧种一行玉米,每20厘米种2株,一般每667平方米种玉米3500株左右。到六月底七月初,气温较高,对太子参生长不利,此时玉米长高后的遮荫作用,有利太子参的正常生长,延迟回苗时间。

五、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药剂防治时,应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其次选用化学农药。化学防治时应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应严格控制喷施浓度、亩用量、施用次数,在太子参采收前一个月内严禁使用任何农药。

1、病毒病病毒病是太子参最主要、最重要的病害。受害植株叶片皱缩和花叶,植株早枯,块根细而小。此病在产区发生普遍,发病率高达70%,严重危害和影响太子参的产量和质量。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最好用种子种植,其花叶病发生很少,且产量高;种子经0℃的低温处理50天左右后播种,可培育出不带毒的实生苗;③要建立无病毒采种田,以供大面积生产用种;自繁自育自己留种的,留种田在生长季节一定要随时发现随时拔除花叶病株,减少传染;及时治虫防病,确保种苗不带毒。发现病毒病后,可选用病毒必克、病毒A等药剂防治。

2、叶斑病叶斑病多发于春夏多雨季节,病株叶面常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可导致叶片褐色枯死,造成参根变小,产量降低。防治方法:①清除病株残叶,减少越冬菌源;②发病初期用宝丽安(多氧霉素)1000倍液喷雾防治,中后期可用70%的代森锰锌800倍液进行防治,每次用药时适当加入叶面肥、增产菌、旱地龙等,以增强抗病、抗旱能力,提高产量。

3、根腐病根腐病发病时,先由须根变褐腐烂,然后全根腐烂。7、8月份高温高湿季节易发生,特别注意雨后及时疏沟排水。防治方法:①收获后彻底清理枯枝残体,集中烧毁;②实行轮作,不宜重茬;③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70%托布津、75%百菌清、25%甲霜灵1000倍液浇灌病株。

4、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均可危害参苗与参根的生长与发育,应及时捕杀;防治措施:①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采用高温堆肥;②灯光诱杀成虫;③喷洒0.1%乐斯本或用地虫乐5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

六、采收加工太子参的及时收获和加工是药材生产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可提高太子参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1、采收7月上旬当田间有半数以上太子参植株枯黄倒苗时,除保苗留种外均应立即采挖。选晴天采挖,采挖工具要清洁无污染,不要碰伤芽头,保持参体完整。

2、加工将采挖的鲜参,用清水洗净,在日光下暴晒2~3天,晒干后及时翻动几次,扬去须根,即成生晒参,可作药材商品出售。也可置室内通风干燥处摊晾1~2天,使根部失水变软后,再用清水洗净,置沸水中烫2~3分钟,取出立即摊晒,晒至干脆,用箩筐轻轻振摇撞去参须,此法所得产品习称烫参。本品以身干、无须根、大小均匀、色微黄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