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贮藏期主要病害及其防控措施

发布日期:2019-06-19 23:43

马铃薯是我省冬季食用的重要蔬菜之一,在冬储菜的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要的份额。不仅如此,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马铃薯种薯需求量不断加大。同时,我省又是马铃薯制种的天然优良基地,制种量逐年增加。然而,不论种用马铃薯还是菜用马铃薯,在其贮藏期间,经常受到干腐病、软腐病等病害的侵染危害,引起烂窑,造成较大损失。

一、症状特点

1、干腐病:发病初期局部变褐稍凹陷,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褶,常现同心轮文,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绒状颗粒,即病菌子实体。剖开病薯常见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后期薯肉变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缩、干腐、变轻、变硬,不堪食用,也不能做种用。

2、软腐病:发病初期薯块表面出现水浸状病斑,很快颜色变深、变暗,薯块内部逐渐腐烂,条件适宜时,病薯很快腐烂,温度大时,薯块组织崩解,发出恶臭,干燥后薯块呈灰白色粉渣状。

二、防控措施

防治马铃薯贮藏期病害,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从大田收获,入窑和储藏等把住各个环节,进行综合防控。

1、适时收获。在我省尤其在制种基地,马铃薯收获过晚易受冻害,收获过早产量低,种皮簿,不耐贮藏。因此适期收获对储运十分重要,一般应在早霜来临前先割秧(将其带出田外),晒地2周后,最好选晴天进行收获。

预贮:一般在田间堆放几天,再用土埋严,种薯堆大小视天气情况而定。若气温较高,薯堆应小些,也可浅沟或晾晒棚预贮。在贮藏前,应去掉种薯表面泥土,挑出机械损伤、潮湿有病和萎焉种薯,选留健康、完整和表面干燥的种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种薯表面喷雾处理,待表面药液稍干后入窑。

2、选择适宜的窖址和窖型。在寒冷干燥地区,除现代化的、永久性种薯仓库外,乡村多采用地下窖贮藏种薯。窖址要选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质坚实、向阳背风和保暖的地方。并在收获前1个月修好,以充分干燥。无论新窖和旧窖,都要用石灰水喷洒消毒,窖底铺一层垫料(一般用作物秸秆)。根据我省的气候、土质、地势等条件,应选择井窖或窑洞窖。

3、控制贮藏窖温湿度。根据种著贮藏期间生理变化和气候变化,应两头防热、中间防寒。通过合理通风和密闭,控制贮藏窖的温湿度。具体做法:初入窖时打开窖门和气孔通风;随着气温下降和呼吸减弱,应减少通风。当空气温度下降到-5℃左右时,应关闭窖门,只留气孔通风;当空气温度降到-10℃左右时,应停止通风,必要时在窑口和气孔处堆放秸秆或其它覆盖物。天气转暖后,不可随便打开窖门或气孔,以防热气侵入,只可少量通风换气。通过以上措施使窖温保持在2℃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75%左右。播种前适当通风露光,提高温度,促进皮层产生叶绿素,芽眼部分积累茄碱,有利嫩芽生长,幼苗健壮。

4、控制种薯堆温湿度。一是最好按不同品种分别贮藏,以防休眠期长短、耐贮性强弱不一致造成互相影响,最起码要将种用薯和菜用薯分别贮藏;二是种薯堆放高度应因品种而异。一般早熟种为1.1--1.25米,中晚熟种为1.3--1.5米,以堆放高度占窖容积的1/2为宜,以保持种薯堆内空气流通;三是挖通气沟。在种薯堆底地面上,挖成“十”字型或“丰”字型沟,深宽均为20厘米,沟长与窖壁相接,在沟上铺秸杆或树条,以不漏种薯为宜。在种薯堆内插入直径为20厘米左右秸杆通气把。底部与通气沟相接,上面高出薯堆30厘米左右,也可用木板条做成三角形通气塔代替;四是在种薯堆表面加覆盖物,如稻草、麦秸等,这样既能保温又能吸湿,只是吸湿后应及时更换;五是常检查,发现情况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