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大发生之谜被破解

发布日期:2019-06-09 16:56

原因:气候干旱氮肥施量过大使用农药不合理

我国是世界产棉大国,然而近年来棉铃虫在许多棉花产区大范围发生,给农作物尤其是棉花带来巨大危害。棉铃虫何以如此猖獗?我国科学家经过四年多的试验分析发现,气候干旱、施用氮肥量过大和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是棉铃虫在我国大范围发生的主要原因。

作为国家攀登计划研究项目粮棉作物五大病虫害灾变规律和控制技术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从1994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郭予元率领科研人员进行了四年的田间、室内试验,并对历史档案资料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上几条基本结论。

气候干旱是棉铃虫大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棉铃虫蛹期土壤含水量试验表明,在土壤含水量不到10%时,大多数蛹能正常羽化,当含水量达到20%时,90%以上的蛹不能正常羽化。这说明,棉铃虫蛹耐旱怕水,蛹期如果遇上大量降水对棉铃虫种群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从各地棉铃虫发生历史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农田水分盈亏图上,作为棉铃虫常发区的黄河流域,只有在棉花生长阶段多雨年份,棉铃虫才发生较轻;农田水分通常较为充沛的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只有在干旱年份棉铃虫才大规模发生。

郭予元说,施肥水平特别是施氮肥量的日益增高,是棉铃虫大发生的主要物质基础。实验表明,棉铃虫的生殖力与棉田小区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是造成棉铃虫种群失控最主要的人为因素。从1980年开始进行的系统监测表明,单纯、连续、大量施用菊酯类杀虫剂防治棉铃虫,已经使其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即使增加用药量或防治次数仍然无济于事。对全国各大棉区棉铃虫抗性水平测定表明,除了新疆棉区的棉铃虫还处在敏感水平之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其余主要棉区都属于高抗水平。调查表明,新疆棉区比较少用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而其他棉区普遍存在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的历史。同时,新疆以外各相邻棉区的棉铃虫种群之间存在频繁交流。

专家指出,棉铃虫大发生之谜的破解,为防治棉铃虫找到了一把钥匙。目前,有关科研人员正积极运用生物工程等技术探索防治棉铃虫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