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麦关键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2019-06-07 06:08

1、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化种植

不同的生态区域适宜发展不同用途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各地要因地制宜,根据品种特性,科学选用适宜当地发展的、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要实行规模化、商品化生产,要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订预约合同,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收购等措施,实行以乡、村为单位集中连片种植同一品种,并做到单收、单打、单贮,以保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纯度和质量,提高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

根据近两年全省及我市的试验示范结果,在品种布局方面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以豫麦47、郑州9023、豫麦68号为主,搭配豫麦66号、豫麦34,示范济麦17、周麦12等。此外,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做优质面条、馒头的中筋类型品种,可推广豫麦69、52、49、,示范中育5号、温麦10号、周麦16号、鹤选99——6号等。重点示范乡(镇)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要全部推广统一供种,统供率达到100%,种子质量达到国家良种以上标准。要积极推广种子包衣技术,包衣率争取达到90%。要加强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引进筛选和示范工作,抓好种子基地建设,严把种子质量检验关和优质专用类型品种鉴定关,杜绝假冒伪劣种子上市和无证种子的乱引、乱繁。要做到品种的合理布局,每县选择2-3个优质专用小麦品种作当家品种,要保证同一品种的集中连片种植,争取一村一方一品种,切忌插花种植。要建立健全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和种子质量检测体系,确保生产用种。

2、适期播种。根据我市多年来的实践,半冬性品种的最佳播期为10月5日-10日播种,春性品种10月15-20日播种,各地要按照品种特性,因地制宜,确保当地适宜播期,尤其是当前推广种植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以偏春性品种居多,前两年我市因播期过早而发生冻害的地块很多,各地要严格掌握播期、播量,避免播期与品种种性不符造成损失。

3、科学施肥。据试验,在亩施16公斤纯氮范围内,蛋白质含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早期施氮肥能提高醇溶蛋白的比率,后期(拨节期)施氮能提高碱溶性蛋白比率。后期追施氮肥对提高面筋强度作用大。钾能提高小麦对氮的吸收和利用,促进蛋白质的形成。针对种植区土壤肥力状况,优质强筋小麦的施肥原则为:重施优质有机肥,稳定氮肥,配施磷肥,增施钾肥,补施微肥。在亩施优质有机肥3000公斤的基础上,高肥力麦田亩施氮肥10-12公斤,中肥力麦田12-14公斤。N∶P2O5在1∶0.4-0.5。亩施硫酸钾10公斤。土壤有效锌低于0.5PPM的麦田,可用1公斤硫酸锌作底肥。氮肥应改一炮轰为分次追施,基肥与追肥比例应控制在7∶3至5∶5为宜,3月下旬拔节至孕穗期亩追5-10公斤尿素,后期喷施速效氮肥。

4、搞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大力推广种子包衣,对地下害虫和吸浆虫重发区要推行药剂土壤处理,对个别优质麦品种发生的黑胚病可采取适乐时或禾果利拌种。要切实作好纹枯病的防治工作。中后期大力开展"一喷三防",做好穗蚜、红蜘蛛、吸浆虫、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的防治。后期及时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氮素液肥,防御干热风和青枯危害。此外,还要积极推广化学除草技术,防治草害。

5、加强田间科学管理。冬前以培育壮苗,增加有效分蘖,争取穗数为管理中心;春季以肥水运筹,壮秆大穗、增加粒数为主攻方向;中后期以促进灌浆,增加粒重、改善品质为主攻目标。高产田应冬管前移,春管后移,即把冬季肥水移到分蘖期,把起身肥水移到拔节中后期,前氮后移,增加后期氮素供给。5月份适当减少浇水次数,确保蛋白质含量稳定在较高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