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措施

发布日期:2019-06-06 09:59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一种检疫对象,其发生危害重、传播速度快,一般发生田块减产10%~20%,重发生田块减产5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绝收。麦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一般仅需3年左右,小麦灌浆期至乳熟期是全蚀病症状明显时期。

一、发病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只危害小麦根和茎基部。病株症状(植株矮小、干枯、白穗等)都是由于根茎部染病养分输送中断造成的。一般在小麦扬花前发病症状不明显,而扬花后开始陆续死亡形成白穗。灌浆期枯死迅速快,干枯致死的病株与绿色的健株形成鲜明的对比,田间常出现成撮、成簇、顺行或成片发生,病株根茎部黑而硬,是全蚀病的典型特征。

二、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是典型的土壤寄居菌,调运种子和机械作业是传播的主要途径。近几年郸城县推行的小麦秸秆还田有利于病菌在土壤中积累与存活,适宜的温湿度(4月份多雨,温度在15℃~24℃)易发病,一般沙质土壤发病较重。

三、防控措施

1、加强产地检疫。小麦全蚀病是检疫对象,因此要加强小麦产地检疫,确保种子健康。

2、严格调运检疫。禁止从全蚀病的发生区调运麦种;小麦种子调运前要严格按照调运检疫规程,办理调运检疫手续。

3、强化农业防控。一是合理轮作倒茬。推行与其他作物(如蔬菜、甘薯等)轮作,一般要轮作3年以上;二是减少菌源和传播途径。发生全蚀病的地块要单机作业,并适当留高茬(16厘米以上),单打单收,以防机械作业传播;三是适期晚播。小麦全蚀病侵染的适宜土温为12℃~20℃,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土壤温度逐日下降,可以缩短有效侵染期减轻病情。

4、搞好土壤处理。亩用70%甲基硫菌灵3公斤加细土30公斤,犁后撒施并耙匀。

5、普及药剂拌种。发病区要用12.5%全蚀净20毫升,拌麦种10公斤防治;无病区采用3%的苯醚甲环唑40毫升,拌种10公斤预防。

6、科学用药喷雾。小麦返青期亩用70%甲基硫菌灵50克加10%苯醚甲环唑10克,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