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和防治

发布日期:2019-06-05 16:26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公秧”,是由病原真菌引发的水稻病害。表现为: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本田发病时植株徙长,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许多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发病条件:土温30-50℃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

防治方法:(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4)种子药剂处理。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小时,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小时,然后催芽播种。(5)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青枯立克50ml+大蒜油5ml,兑水15公斤喷雾,5—7天1次,连喷2次;为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建议喷雾时每15公斤水加叶面肥—沃丰素2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