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什么时候发生,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

发布日期:2019-06-03 02:49

小麦全蚀病又称黑脚病,主要损害小麦、大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是一个毁灭性较大的病害,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下降,千粒重下降,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该病扩展蔓延较快,在不采取任何办法的情况下,由零碎发生到大发生通常只需3年时间。

1、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基腐性病害,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病菌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1—2节。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位黄叶多,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地中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可造成全牵累片枯死。“全蚀”这个名词就是用来描写苗期被害严重时的情况。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涌现较显然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及叶鞘内布满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色彩加深呈黑膏药状,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泥土干旱时,黑脚及黑膏药特点不显然,也不形成子囊壳,但茎基和根变成黑褐色,涌现白穗。“黑脚”和“白穗”成株期所特有的症状。

2、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原为禾顶囊壳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泥土内的植株病残体及带菌粪肥中越冬、越夏。小麦播种后即可侵染,并延续涌现苗枯、黑脚、黑膏药、白穗等症状。小麦全部生育期均可受害,但以幼苗期和苗高15cm时被害最为严重。病害的发生轻重受多种因素影响。连作重茬发病重;泥土沙质通气好、偏碱性发病重;泥土缺肥病重,施用铵态氮肥及增施磷肥可显然减轻发病;春季多雨,泥土湿度大有利于发病。

3、防治办法

(1)、加强植物检疫,严禁从病区调种,避免病害传入,保护无病区。

(2)、零碎发病区,坚持就地拒绝,就地消灭。发病田要单收单打,所收小麦严禁留种,且麦秆、麦糠不能直接还田,最好高茬收割,此后把病茬连根拔掉焚烧,尽量减少菌源。重病地块,可履行轮作换茬,推行麦莱、麦棉等轮作,以切断全蚀病菌源积攒,节制病情的发展。严重发生地块,三年内不种小麦而改种其它作物,能够节制全蚀病的发生。同时,要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铵态氮肥,合理灌溉,大雨后及时打消田间积水。

(3)、药剂防治

①种子解决:每10千克麦种用生物制剂“蚀敌”(主要成分为荧光芽孢杆菌)50克拌种,拌种时,先将麦种浸润,将药剂均匀拌人,晾干后即可播种,严重地块可恰当加大用药量。或每10千克麦种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20克进行包衣。也可用12。5%禾果利(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2%立克秀(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拌种或包衣时,要威严节制用药量,免得影响出苗。

②大田防治:据实验,在播种期使用“蚀敌”拌种的基础上,于小麦返青拔节期,每亩用“蚀敌”l70克兑水50千克灌根,效果更佳。灌根时,可采取工农—16型喷雾器,去掉喷头用纱布包喷头,打小气流,沿麦垄对着根部浇灌。用20%酮乳油每亩l00毫升兑水50千克灌根,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