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桑树病虫害发生的因素及预防对策

发布日期:2019-05-29 02:58

桑树是蚕桑生产的基础,在其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害虫和病菌微生物的侵害,轻则损害桑树器官,导致树势减弱,单株产叶量降低,病虫代谢废物污染桑叶,叶质变劣。使养蚕单张产茧量低,蚕茧质量差,养蚕效益低。重则威协桑树生长,甚至死亡,蚕桑生产遭受重创,因此桑树病虫为害制约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因素之一。笔者就农村大面积桑树病虫害发生的因素及预防对策作一些初浅认识,供同行商讨。

一、桑树病虫害产生的因素

根据桑树生长的环境条件,病虫数量及树势强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桑树发生病虫害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条件:由于受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冬季气温逐渐有升高的趋势,呈现冬暖,冬季低温持续时间缩短,有利于各种病虫害的越冬,使越冬虫口基数增大,翌年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大桑树发生病虫为害的机会。

2、桑园管护差。在桑树管护中,蚕农对桑树偏施化肥,少施农家肥(有机肥),导致桑树枝条生长软弱,抵抗力下降,加之,农村缺乏劳动力,对桑园管理不细粗放,桑园内杂草丛生,枯枝、落叶遍地,为越冬害虫提供了较有利的温床与寄生场所,导致桑树易发生病虫为害。

3、作物病虫交叉传染。为了增加亩桑经济效益,桑园地里都会在桑树行间套种、黄豆、胡豆、蔬菜等经济作物,这样便会招引更多的害虫到桑园寄生,使桑园内病虫种类、数量增加,导致作物与桑树之间的病虫相互交叉感染和传播,使桑树病虫为害发生的机会增多。

4、桑树植保工作滞后。一是农业植保部门习惯于大田粮油作物病虫害的监控,忽视桑树病虫害的监控和预测预报,曾经建全的桑树病虫为害预测预报网点瘫痪不健全或者是名存实亡,导致桑树病虫为害发生种类、程度,不能准确即时预测预报,导致在桑树病虫为害严重时,才开始防治,既浪费财力、物力、人力,其结果是给防治工作造成困难。二是植保部门对桑苗桑种的调运、检疫工作不力,落实很难到位。在自然情况下,各地区域的害虫和病虫的种类不尽相同,当一种病和害虫传入另一区域后,有可能生存下来,甚至突然暴发,而在原产地,往往被当地的植物抗性天敌以及长期发展起来的农业防治措施所控制,其为害微不足道,但是一旦传入新区后,只要在环境条件适宜而无控制因素时,就会严重发生其为害。

5、用药防治不科学。在桑树病虫为害防治中,多数农户防治时凭自己的经验行事,不按业务部门的指导要求去做,表现为:一是配制药液浓度任意加大,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大;二是防治时间不统一,各行其是,导致害虫在各地块桑园来回迁移,躲避了药杀;三是防治方法不正确,桑园害虫多数在叶片背面为害,而有些农户在治虫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叶背的喷药,使治虫效果不佳,例如在7月下旬以后,枝繁叶茂,喷药难度较大,防治仅限于新梢等部位,这样治虫效果就差;四是防治时机掌握不准,由于缺乏准确及时的预测预报,农户对桑园害虫发生的时间、种类,不能准确判断,只能在害虫明显发生时,才用药治虫,不能做到防早、防少、防了,失去防治最佳时机,同时也增加了病虫防治的成本。

二、桑树病虫害防治措施

桑树病虫防治应积极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狠抓前期预防,控制中期发展,加强后期补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达到控制病虫为害发生,将病虫为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确保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桑树病虫预测预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桑树已成区域化、规模化集中发展,呈现出蚕桑基地乡、专业村组,蚕桑业主大户,与这相适应的应建全和完善桑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服务体系和网络,并与农业植保部门建立病虫情况信息互通平台,加强对桑树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按照经济、有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即时准确发布桑树病虫为害发生的情况,以及要采取的防治措施,指导广大蚕农对桑树病虫防治工作,确保桑树产出优质桑叶。

2.加强桑树检疫。开展对桑树检疫是防止危险性病虫传播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按照植物检疫法规,对桑苗、桑种籽、穗条等其产品的调运要严格进行监管,特别是重点对危险性病虫(如细菌病、紫纹羽病、芽柘病、细菌性枯萎病、介壳虫等)的检疫,禁止带病虫的苗木、穗条相互调运。控制病虫害蔓延扩大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严把关口,坚决不从疫区调运种苗、种籽、穗条;二是从外调的苗木种籽必须严格检疫登记;三是发现有带病、带虫、带菌的苗木、种籽应就地封存、消毁处理,严防新的病虫种类传入。

3、大力推广农业综合防治。农业防治是在桑树的栽植中,从病虫、桑树、环境三者因素相互关系中,有目的地改善环境因素,减少病虫发生的条件,达到保护桑树的目的,其具体要求是:一是要选育栽植抗病虫害强的丰产优质新桑品种(如湖桑、嘉陵20号等品种);二是培育无病的桑苗,苗圃是培育无病虫的桑苗基地,应选用无病菌、少虫的地块作育苗繁殖基地,防止通过种苗传播;三是翻耕培土,改变土壤生态条件,破坏病虫栖息场所,特别是桑园土壤冬耕可将地表上的病叶掩埋土中,而使在土中越冬的休眠体、蛹体、幼虫暴露在地面,经日晒、雨淋、霜冻和天敌捕食,降低虫口密度;四是科学栽植管护,桑树栽植时要做到规划科学,达到单株和群体通风透光良好;五是改善肥培管理,增施、多施农家肥、复合肥、做到N、P、K比例适当,促进桑树生长发育健壮,增强树势及抗病虫害能力。

4、坚持科学使用化学防治。化学(农药)防治是桑树病虫防治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夺取桑叶丰收不可缺少的保障。该方法具有见效快、效果佳、应急能力强等特点,但反复多次使用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并污染环境,不利生态环保。因此,化学防治既要少污染环境又达到防治效果就必须提倡规范、合理用药,而科学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志是:一是对症下药。各种品种的农药都有它的防治对象和范围,在施药时,首先要认真查虫诊病,分清主要为害病虫的种类,做到虫病用药分开,按照各种病虫的发生时间、为害程度,确定防治时期,准确即时喷药杀灭,否则用药再多也不会见效。二是掌握好用药量和施药次数,用药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好,浓度过大,易发生药害,反之不能防治病虫,达不到防治的效果,要求在调查测报的基础上,根据桑树病虫的种类,为害程度,决定农药种类和施药次数及浓度,做到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用药次数,增加天敌抑害能力。三是掌握好药的交替和混合使用,昆虫和病菌对农药具有自然抗药性,一个区域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防治病虫害会很快产生抗药性,因此应采取2-3种有防效而性质不同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同剂型同范围的农药混合使用,延缓虫害的抗药性,但在农药混合使用时,要注意农药的酸碱性,酸性的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否则就会发生化学中和反应失去药性。四是掌握好施药的方法,施药要均匀、周到、适量以保证防治效果。根据害虫为害特点,药喷在要害部位。如毛虫类害虫主要在叶片上发生为害,用药就要对准叶面喷药,而防治螨类害虫,喷药时则要尽量使药液喷在叶子背面,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掌握天气变化,巧用药,药效与光照、温度、湿度、下雨、吹风等气象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气温高低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温度高、施药效果好、空气湿度大、雾露未干时,不宜喷药,阴雨、吹风天气不宜施药,在使用农药时,要选用有生产许可证、注册商标、合格证“三证”齐备的厂家生产的农药,慬防使用假冒农药,造成桑叶带毒。

5、鼓励物理机械防治。即用人力、器械和各种物理因素(温度、光线、声波、电力、射线、诱饵等办法)保护桑树不受病虫为害或减轻其为害程度的方法,该方法成本低,简便易行,取材方便、灵活,防治效果较好,又不污染环境,保护生态。其方法主要有人工器械捕杀:如人工挰死桑螟幼虫或摘去虫叶,用竹片刮除膏药病;食料诱杀,在毒诱中添加杀虫剂诱杀如蝼蛄、地老虎;阻隔法,用粘土与石灰填补树穴、裂缝、蛀孔,防止害虫在树体内越冬或爬出来为害。温热法,用48℃温水浸渍苗根30分钟,以防止桑树结线虫病和紫纹羽病,用50℃温水浸根10分钟防治桑萎缩型萎缩病等。

6、积极发展生物防治。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杀灭或抑制虫害和利用微生物防治病原菌的方法。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保护生态,是推行绿色、环保农业的主要举措,国外在70年代就推广使用,我国推广应用较慢,目前农业果树等其它作物已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如掌握寄生蜂(桑蟥黑卵蜂蟥卵蜂)寄生卵的生长发育规律,创造条件繁殖来防治桑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