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旱地玉米的保墒蓄水问题,各地科研部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试验研究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推广应用到生产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深松翻。深松耕能起到疏松土层和促进土壤熟化等作用。在秋季,深耕结合施入有机肥料一般可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因而可以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耕翻后及时耙耱,保蓄秋雨后的土壤水分。
2、深沟浅种。播种时,蓄力开沟,开沟的深度视墒性而定。一般为深沟浅种,播后踩籽(使种子与墒士紧密结合,利于吸水),覆土镇压,连续一次性完成,切忌拖延时间,避免走墒,最后边播种边镇压。
3、坑田和沟田栽培。坑田和沟田习惯上又称“丰产坑”和“丰产沟”,在丘陵山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抗旱栽培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局部深翻和集中施肥来加深耕作层,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为根系发育创造一个疏松透气、肥水充足的土壤环境。
坑田:具体做法是按要求行穴距划印挖坑,坑的长宽各34厘米,深50厘米。先将表层24~27厘米的熟土挖出,放在坑外,再将下层24~27厘米的生土挖松,施入有机肥料并与土拌匀,最后取第二坑的表土填入。一般每667平方米挖800~1000个坑,每个坑穴种玉米3株。
沟田:做法与坑田类似。开始先用山地犁按60厘米行距向左右各翻一犁,将表层17~20厘米熟土堆放沟旁,施人肥料,再将下层13~17厘米生土翻松,使粪土拌匀。最后挖第二沟的表层熟土填沟。
4、低温抢墒播种。低温抢墒播种是旱地玉米传统习惯作法,利用返浆水;保证玉米出苗。这种方法最突出的弱点是种子在土壤内滞留时间较长,约1个月左右,容易粉种、霉烂,影响出苗率。催芽低温早播,即可利用土壤返浆时的水分,又能争取到自然热量,是抗寒栽培和抗旱栽培中一项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陕西延安地区和渭北旱原地区,将催芽低温早播与垄沟栽培融为一体,取得了明显的抗旱增产效果。
5、备墒播种。在墒情较差的条件下,可采用就墒、提墒和造墒的方法播种。
(1)提墒播种。玉米播种前,表层干土已达6~7厘米左右,而下层土壤墒情尚好时,可在播种前后及时压地,使土层紧实,增加种子和土壤的接触面,促进下层土壤水分上升。
(2)就墒播种。春旱较重,表层干土已7~10厘米时,即需深种就墒。深种的实质是要把种子播种在湿土层中,具体做法因地制宜。
(3)造墒播种。土壤干旱严重,依靠其中的水分已不能保证玉米全苗时,可利用有限水源,局部造墒或挑水下种。如山西省西部丘陵地区则采用“把肥”抗旱栽培法。即将压碎的玉米秸或高粱秆切成13~17厘米的短节,每10节捆成一把,在粪水中浸泡20天左右,播种时按行株距深刨播种穴,每穴放人一个“把肥”盖上一层薄薄的湿土,再插上浸湿的种子,然后覆土即可。若长期干旱,难以用其他抗旱措施保证玉米出苗时,就要选用早熟玉米品种,待下透雨后及时播种。
6、中耕保墒。中耕是玉米生育期间的基本保墒蓄墒措施。其作用在于松土、除草、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促进作物根系的发育和土壤微生物活动,并能切断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同时还有利于积蓄雨水,减少径流,消灭杂草、降低水分消耗,促进根系向土壤深处发展,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
7、田间秸秆覆盖栽培。将麦秸或玉米秸铺在地表,保墒蓄水,是旱地玉米一项省工、节水、肥田、高产的有效途径。秸秆覆盖在秋耕整地后和玉米拔节后在地表面和行间铺500~1000千克铡碎的秸秆,也有采用旱地玉米免耕整株秸秆半覆盖或旱地玉米免耕复合覆盖法。秸秆覆盖抗旱作用机理为:
(1)保墒蓄水。覆盖秸秆后,由于秸秆的阻隔作用,避免了阳光对土表的直接烤晒,地面温度降低,水分蒸发减少。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测定,覆盖区到玉米成熟时,在10厘米、20厘米、100厘米土层内分别多贮水3.6毫米、7.1毫米和20.7毫米。
(2)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培肥地力。由于秸秆翻入土壤.经高温腐熟成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促进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调查,覆盖区土壤有机质比对照增加0.09%~0.24%,全氮含量增加0.014%~0.022%、水解氮增加6.08~20.4毫克/升、速效磷增加8.0~11.4毫克/千克、速效钾增加9.0~25.0毫克/千克,土壤容重普遍下降。
(3)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1984—1986年秸秆覆盖试种3年均比对照增产。1984年比对照增产7.17%;1985年比对照增产11.97%;1986年从覆盖秸秆到成熟仅降雨93.3毫米,较历年同期少184.9毫米的情况下,比对照增产23.42%。1988—1993年在忻州对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覆盖1、2、3、4、5年的,折合成每毫米降雨产量分别为0.73、0.92、1.06、1.04、1.17千克,明显高于对照传统耕做法的0.61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