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用大豆细菌性疫病的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19-05-23 19:38

一、症状

采用大豆细菌性疫病又称斑点病。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部。初发病时,叶上产生多角形水渍状小斑点,褐色至黑褐色,中央迅速干枯成黑色,四周具黄色晕环,湿度大时产生菌脓。夏秋雨季气温低时,病斑迅速扩展成不规则的干枯大斑,病部易脱落,致叶呈破碎状,暴风雨后症状尤其明显。子叶发病:边缘产生暗褐色斑,病苗生长受抑。荚染病:产生小型水渍状斑,后扩展至夹的大部分,并变成暗褐色,小黑点呈轮纹状排列,病荚不能正常发育。茎、叶柄染病:产生大型病斑。种子染病:表面包有一层细菌粘液,病粒萎缩,略褪色或不褪。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大豆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播种后即可发病,发病适温25℃。病菌在12-14℃以下或34-35℃以上不能发育。生产上苗期低温或土壤过分干燥,大豆发芽出土时间延迟,容易造成幼苗发病。成株期遇温暖、潮湿条件利于该菌侵染

三、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

(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实行3年以上轮作。

(3)发病重的地区雨季到来之前及时喷洒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噻森铜悬浮剂400~500倍液、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