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蔬菜产业结构的调整,贵州高山地区夏秋延晚西红柿的种植面积日渐增长。但近年来推广的一些进口西红柿品种表现出了对西红柿灰叶斑病的高感性,如2005年在贵阳市白云区、息烽县、修文县等地大面积爆发,因为西红柿灰叶斑病病在我市以往种植的品种上极少发现,农民缺少防治经验,因此防治不力,给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笔者经过对此病的田间察看和防治实验,将防治技巧总结如下。
1病原及症状
西红柿灰叶斑病由半知菌亚门葡柄霉属茄葡柄霉真菌引起,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花梗、花萼、花瓣,以叶片为重,果实少见。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不规矩形的灰褐色雀斑,此后病斑沿着叶脉逐步扩展呈不规矩形,到发病中期叶柄、花梗、花萼、花瓣轻度感染,病斑凹陷、变薄,最后叶片破裂、穿孔,直至全叶干涸、脱落。
2传播道路及发病条件
灰叶斑病菌主要在泥土中的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在碰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随风、水及农事操作传播。
贵州地区7—8月气候暖和、多雨,温度为22—25℃,相对湿度85%以上时最易发病。其次,延续阴雨天,日照少,泥土和空气湿度大,叶面长时间有水也是发病的重要起因。肥力不足,尤其是缺钾月巴、氮肥过多,植株生长势弱抵挡力差也是发病起因。从田间察看来看,同一感病品种若增施钾肥,留意前期蹲苗,叶片肥厚、老壮、叶色浓绿则不易感病。
在适宜条件下,此病传播极快,从发病到全株叶片感染只需2—3天,2005年在息烽县科技示范园,因为延续晴雨交替,部分地块8月15日植株底部老叶发病,到8月17日即包括心叶在内全株100%的叶片感染。
3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如复兴系列、刚石系列品种等。播前用种子量3—4的50%多菌灵或50%福美双拌种。选用叶色浓绿、叶片肥厚、节间短的壮苗。
②高畦大厢种植,以1。7—2m开厢,畦高30cm以上,每667平方米种植1500—1800株,保证田间通风透光,下降田间湿度。
③施足底肥、增施钾肥,提高植株对灰叶斑病的抗病性。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3000—5000kg、三元复合肥50—75kg,过磷酸钙30kg作底肥。从植株开花后每隔7天叶面喷施1次0。2%—0。4%磷酸二氢钾液,连喷4—5次后延长至每10—15天喷施1次。在第一花穗坐果后加强根部追肥,每667平方米每次施尿素5kg、磷酸二氢钾10kg,每隔15—20天追施1次。
④及时整枝抹芽,保证田间通风。对已发病的植株,可加入0。2%—0。4%磷酸二氢钾液一起喷施,可增进感病植株叶片迅速转绿。及时消除病残体,将收获后的残留植株拉出田外集中销毁。
4药剂防治
感病前可用百菌清(或多菌灵)800倍液+代森锰锌600倍液+硫悬浮剂800—1000倍液混杂喷雾,或57。6%氢氧化铜1000倍液喷雾、或20%噻菌铜500倍液喷雾进行预防。
发病后可选择以下配方交替使用:①10%苯醚甲环唑(世高)1500倍液+硫悬浮剂800—1000倍液+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混杂喷雾;②爱苗3000倍液+硫悬浮剂800—1000倍液+代森锰锌600倍液混杂喷雾;爱苗具备抑制生长的作用,在病情节制后应不再施用;③质高600倍液+万霉威800倍液+达科宁800倍液+硫悬浮剂800—1000倍液混杂喷雾;④阿米西达喷雾。
以上药剂每隔7—10天喷1次,病情严重时可缩短至3—4天1次,共喷2—3次。喷雾时留意叶片正反面均要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