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主要的几种节水灌溉工程技巧模式

发布日期:2019-05-07 01:37

我国北方地区正在大范围发展节水灌溉,各地联结自身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节水灌溉工程技巧模式。这些节水灌溉工程技巧模式,不但在北方乃至全国都有普遍的推广运用价值。为了使这些模式愈加完善,特对其中几种有代表性的模式的一些技巧问题进行探讨。

1。城郊设施农业节水高效工程技巧模式

设施农业栽培也称保护44地栽培,是利用日光温室、塑料棚等保护设施,人为地发明适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质、高产、高效。其生产对象是高附加值的供城市居民花费的蔬菜、花卉等价钱高的作物。我国的大、中城市郊区是发展设施农业节水高效工程技巧最理想的地区,在这些地区滴灌技巧为最常用的节水灌溉技巧。这种工程技巧模式通常包括:水源工程、日光温室(或塑膜大棚)、灌溉首部枢纽(水泵、节制装备、施肥装备、过滤装备)、输水管道、灌水器。灌水器常用滴头、滴灌管(带)、涌水器,还可联结覆膜进行膜下灌溉。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巧装备应立足于国内。尤其在现阶段我国应在吸收国外先进技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适宜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装备。在设施农业用的节水灌溉装备方面,应重点解决适宜普通温室运用的成套微灌装备的材料配方、生产工艺问题,下降销售价钱、提高可靠性和耐久性。为最大限度发挥微灌装备在设施农业运用中的优势,应花大力气解决利用微灌装备施肥的技巧落伍和装备不过关的问题,研究生产适宜设施农业各种作物在各个生育期使用的可溶性肥料,使灌溉时能做到水肥同步,发挥最大的水肥综合效益。

2。平原纯井灌区生态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巧模式

目前我国北方平原的纯井灌区,大多存在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在这类灌区,减少灌溉用水量的主要目标应是改良水环境,恢复生态平衡,守护农业生产的延续发展。因此,在灌区内的作物灌溉用水量,应按生态恳求可供给的地下水开采量来判别。在这种前提下,当前这类灌区大多数已不能对全体灌溉面积上的作物履行充分灌溉。要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减少灌溉面积,在余下的灌溉面积上,仍采取追求最高单产的传统充分灌溉方法,其余面积则发展“雨养农业”;二是仍维持原来的灌溉面积,对作物灌溉则采取非充分灌溉方法,即在水分对作物产量形成的最敏感时期履行充分供水,而在其余时期履行少供水甚至不供水,不追求作物单产最高,而追求总产最高。在高效节水灌溉技巧方面,通常对大田作物采取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或喷灌,对经济作物可采取微灌。

3。丘陵水库灌区自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巧模式

在灌溉水源紧缺、农业生产程度高的灌区,采取自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巧是一种较理想的模式。其重点是解决计划设计和田间用水管理的技巧问题。另外,还有诸如管材选用、施工技巧、渠管联接、防淤积等一些技巧问题需要解决。

4。引河补源渠井联结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技巧模式

渠井联结灌溉主要有两种情势,一种是在灌区上游用引河水灌溉,下游用井水灌溉,采取渠灌和井灌两套灌溉工程系统;另一种是灌区内同一地块既用河水灌又用井水灌,共享一套灌溉工程系统。在这类灌区发展节水灌溉时,既能够采取渠道防渗和先进的灌水技巧减少渠道输水丧失和田间灌水丧失的工程技巧办法,也能够渠道不防渗,田间灌水仍用传统方法,而采取相应的工程技巧和管理办法提高灌溉水的反复利用量。

5。低山丘陵区河道截渗拦蓄和高水位池联结供水的节水灌溉工程技巧模式

北方丘陵山区的小河道,尽管干旱季节河道经常断流,但到汛期经常洪水汹涌,且泥沙很多。因此,在这种河道截渗拦蓄开辟灌溉水源时,一定要做好水文分析,进行周密的工程设计,确保能防洪和防淤积,并要合乎国家有关这类河道的防洪规定。在设计高位水池时,要仔细研究分析河道经过截渗拦蓄能供给灌溉的水量,避免因水池设计过大,引起全部灌溉工程投资的浪费。为了下降工程投资,从河道水源向水池供水的“上水管”与水池自压向灌溉系统输水的“下水管”应共享同一条管道。因此,在设计时应在同时满足这两种需要的条件下选用适宜的管径。

6。经济发达地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节水灌溉工程技巧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包括在大田作物灌溉上采取固定式喷灌或机械移管式喷灌,而机械移管式喷灌当前首选的是卷管式喷灌机;经济作物采取固定式微灌,并使用主动化节制技巧。对于固定式喷灌,可恰当选用较远射程的喷头,加大支管和喷头的间距,减少管道用量,从而下降工程投资。也可选用诸如筋塑管等新型的地理压力管材,下降管材投资。为不影响机耕,地埋压力管与竖管衔接的接头应设计在地外表以下。对于卷管式喷灌机,目前最大的问题一是喷灌所需的工作压力高、能耗大,造成运行成本高;二是田间需留出约2米宽的喷头车行道,占地多且农民不易接受。针对这些情况。应研制一种小型卷管式喷灌机,所需喷头车行道很小,容易在种植作物的宽行中行走,喷灌所需工作压力也应大幅度下降。这样的卷管式喷灌机,可在与通常人工移管式喷灌系统相同的田间条件下工作,所需的劳动强度也将会大批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