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保苗播种技巧

发布日期:2019-05-06 18:20

在旱情频发地区,抗旱保苗播种技巧是一项十分关键有效的办法,各项目区依据各地的墒情特点就地取材地选用适宜的抗播种方法,能有效解决因为春旱造成的出苗难的问题,主要技巧内容有:

顶凌播种:在泥土开端解冻,消冻土层达6厘米左右时抢墒早播,将种子播到冻土层,充分利用底墒促使种子发芽。

抢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厚2—3厘米、耕地泥土在播前遇雨时,为了避免失墒后难以下种,可将播期提早10—15天趁墒播种,但要留意随播随拍实地表,以防跑墒,影响出苗。

引墒播种:播种前3—4天打碎土块,用石磙一次,在早上地皮退潮后播种,随播随搪,避免跑墒,2—3天后再搪一次,使下层水分逐步上移,以便发芽出苗。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块大、底墒差的地块。

提墒播种:若地表干土层较浅(3—4厘米),可在播种的前天晚上或天黎明时趁露水未干、地面较湿润时,耙耱1—2遍,以保住“露水墒”,下降干土层厚度,随后便可用通常方法播种;当地表干土层达3—5厘米、但底墒沿好时,可在播种前采取耙耱或的方法提墒,增长上层泥土的水分含量,以增进种子发芽和次生根的生长,提高幼苗的抗旱能力,确保全苗。

借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超过5—6厘米、但底墒仍较好时,可用犁开一条较深的沟,将种子种在沟底的湿土层中,于灌盖一层湿土;也可先用犁开一沟,此后在沟中再重梨1次,将种子播在湿土内,浅盖土后轻压,并保留犁沟。借墒播种法可使种子能够吸收泥土下层的水分,出苗好。

造墒播种:当地表干土层超过10—12厘米、且底墒不好时,为了不耽搁农时,就必须采取造墒播种法。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水源进行浇水穴播。穴播时,播种深应为10—12厘米,每穴浇水1.0—1.5公斤,待水下渗后播种,施有机肥并盖土(先盖湿土,后盖干土),以利水、肥集中,确保全苗。

膜侧播种:采取宽窄行种植法,地膜只覆盖玉米窄行,将玉米播在地膜边缘的泥土里,播后及时。膜侧栽培具备与膜内栽培类似的增温、保墒效果,可增进玉米前期快捷生长,解决旱地地膜玉米后期因高温干旱而造成的早衰问题。其种植规格为宽行距83.3厘米,窄行距50厘米,垄高5—10厘米,地膜覆盖在窄行中,种子播于距膜侧5厘米处,株距23—33厘米,密度为4.5—6万株/亩,施肥量及田间管理同常规覆膜种植。

地膜双槽覆盖播种:在已整好的田块上,先按玉米种植行距开两条槽,使两槽中间和两边形成糟埂,再在槽埂上覆盖地膜,槽内播种玉米。双槽盖膜后,因为槽内地势低,可形成聚水漏斗,将床面上的降水集聚到苗孔内,便于植株吸收利用,提高降水利用率。

改垅作为开沟播种:垅作栽培泥土蓬松,在春季干旱条件下,泥土水分易风干,毛细雨管理水供给不足,达不到种子发芽所需水分,造成玉米出苗早晚不齐,干种缺苗严重。山坡岗地缺苗更为严重,达到50%。垅作不适于抗旱栽培。采取原垅开沟播种方法,种子能够落到毛细管没有切断的湿土层上,再加上立刻覆土压实,种子发芽所需水分充分能正常出苗,苗齐、苗壮,达到抗旱作用。

“三湿”法播种:播种后墒情在种子发芽出苗下限时,采取种子催芽、粪肥拌水、深播掏墒浅复土的播种方法,做到种子湿、肥温、底土湿,实现全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