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为害叶片,在叶面上生形状、大小不等的不规矩形白粉状霉斑,扩展后遍及全部叶面,致叶组织变黄干涸。
病原
Sphaerothecafuliginea(Schlecht)Poll。称单丝壳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田间通时时见其无性阶段,分生孢子串生在直立的分生孢子梗上,晚秋有时产生有性滋生体,即闭囊壳。闭囊壳扁球形,暗褐色,直径70—119微米,外表生5—10根丝状从属丝,褐色,有隔膜。闭囊壳内生1个子囊,子囊扁椭圆形或近球形,大小48—96×51—70微米,无色透明。也有报道以为茄白粉病是由ErysiphecichoracearumDC。菊科白粉菌引起,但常见的是白粉菌的无性世代Oidiumsp。(粉孢属)真菌。
传播道路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传播,进而产生无性孢子扩展蔓延。引致该病风行。发病温限16—24℃。
防治方法
合理用肥,避免密植,改良田间通风条件。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翠贝、15%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铜乳油2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保护地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即用硫磺熏烟消毒,定植前几天,将棚室密闭,每100立方米,用硫磺粉250克,锯末500克掺匀后,分别装入小塑料袋分放在室内,于晚上点燃熏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