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19-04-28 21:06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真菌病害,棉花枯萎病从子叶期开始就可发病,病株矮小,蕾铃脱落率高,单株结铃数下降,铃重减轻,棉纤维强度下降,从而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病害严重的1—2片真叶时即可造成死苗。现蕾期发病高峰时可成片死苗。其症状随环境条件、棉花品种类型、棉花生育期、病原致病力等因素的不同而异。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

(1)黄色网纹型其典型症状是叶脉导管受枯萎病菌毒素侵害后呈现黄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多发生于子叶和前期真叶。(2)黄化型一般从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叶肉褪色变黄。(3)紫红型一般在早春气温低时发生,子叶或真叶的局部或全部呈现紫红色病斑,严重时叶片脱落。(4)青枯型病株在突然失水情况下出现的症状,尤其在干旱气候条件下,遇到骤雨,之后遇高温强日照,病株叶色深绿,叶片变软下垂,植株青枯死亡。(5)皱缩型叶色深绿,叶肉增厚,叶片皱缩,节间缩短,植株矮化,常与网纹型和黄化型症状并存。

棉花枯萎病菌可在土壤中或棉株残体上进行腐生生活,又可在棉株内进行寄生生活。既能随运输工具远距离传播,又能随作业、流水近距离扩散,造成病菌在土壤中不断扩散和积累,加重发病率和为害程度。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6—7年,厚垣孢子存活甚至长达15年。病菌由棉苗根尖侵入棉株,在导管中大量繁殖的菌丝及棉株受病菌刺激产生的物质,阻碍水分运输;小型孢子随棉株体液向上扩散至全株,破坏棉株细胞,影响棉株生长发育

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是利用棉花品种自身遗传抗病性和耐害补偿功能,控制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发展和为害的一个重要途径。

2、采取合理的轮作倒茬。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降低苗期发病率,并有利于棉苗的生长。此外,棉种棉饼消毒、用无菌土育苗移栽、年年清洁棉田等措施,也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和为害。

3、重视发展棉麦间作和夏播短季棉。利用生态条件控制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发展为害。棉花枯萎病在气温23—26℃条件下发病严重,但当温度高达26℃以上,则症状隐蔽,病势趋于缓和。

4.中耕锄划,应坚持由浅入深的原则,做到勤中耕、细中耕。

5.历年发病严重的棉田要晚定苗。病重棉田要在枯萎病发病高峰期过后再定苗,以防造成缺苗断垄。

6.有效的药剂防治措施。萎菌清、黄腐酸盐类灌根,克黄枯、甲基托布津等农药,加入1%尿素水喷雾防治。

7.补救措施。对因枯萎病早发造成缺苗断垄的棉田,可在6月上旬发病高峰过后,采用大苗移栽的办法进行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