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番茄白粉虱如何防治?

发布日期:2019-04-19 03:06

大棚番茄白粉虱症状

白粉虱又叫温室白粉虱、小白蛾,白粉虱是番茄的主要害虫,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并能传播病毒病或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大棚设施栽培改变田间温湿度等小气候生态环境,对白粉虱发生长规律和越冬现象造成影响,加重白粉虱发生为害,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和质量。

大棚内外温度差异很大,而且自然温度越低,差异幅度越大,最高可达10.5℃,并且大棚内温度都保持在24℃以上,没有极端低温,适合农作物生长,但也适合白粉虱繁殖;大棚内外相对湿度差异较小。

温室白粉虱形态特征

卵:椭圆形,具柄,开始浅绿色,逐渐由顶部扩展到基部为褐色,最后变为紫黑色。

一龄:身体为长椭圆形,较细长;有发达的胸足,能就近爬行,后期静止下来,触角发达、腹部末端有一对发达的尾须,相当体长的1/3。

二龄:胸足显著变短,无步行机能,定居下来,身体显著加宽,椭圆形;尾须显著缩短。

三龄:体形与二龄若虫相似,略大;足与触角残存;体背面的腊腺开始向背面分泌腊丝;显著看出体背有三个白点:即胸部两侧的胸褶及腹部末端的瓶形孔。

蛹:早期,身体显著比三龄加长加宽,但尚未显著加厚,背面腊丝发达四射,体色为半透明的淡绿色,附肢残存;尾须更加缩短。中期,身体显著加长加厚,体色逐渐变为淡黄色,背面有腊丝,侧面有刺。末期,比中期更长更厚,成匣状,复眼显著变红,体色变为黄色,成虫在蛹壳内逐渐发育起来。

成虫:雌虫,个体比雄大,经常雌雄成对在一起,大小对比显著。腹部末端有产卵瓣三对,(背瓣,腹瓣,内瓣),初羽化时向上折,以后展开。腹侧下方有两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腊板边缘的一部分。两对腊板位于第二、三腹节两侧。雄虫,和雌虫在一起时常常颤动翅膀。腹部末端有一对钳状的阳茎侧突,中央有弯曲的阳茎。腹部侧下方有四个弯曲的黄褐色曲纹,是腊板边缘的一部分。四对腊板位于第二、三、四、五腹节上。

大棚番茄白粉虱发生规律

番茄在自然种植条件下,白粉虱的发生消长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越低,发生量越少,冬季最低气温时段出现零诱虫量,直到翌年温度回升后,虫量开始回升。而大棚种植番茄棚内温度变化幅度较小,适合白粉虱发生与繁殖,会延长为害时间。整个生长季节都保持较高发生量,给番茄生长带来极大影响,因此耕种帮建议大棚种植番茄防治白粉虱需要重要规划。

大棚番茄白粉虱防治方法

大棚设施栽培改变了田间小气候生态环境,加重番茄白粉虱的发生,延长为害时间,增加防控难度。防治上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配套防控技术。

1、把好育苗关,培育无病虫壮苗健苗壮苗是农作物高产栽培的基础,也是提高抗(耐)病虫能力的主要途径,应用全封闭育苗大棚,采取集约化育苗新技术,使用客土,新培养料加阿维菌素颗粒剂,混合为育苗袋育苗,可减少病虫害初侵染来源,推迟虫害发生期,另外在育苗出圃前可施用1次“送嫁药”,避免将病虫害带入大田。

2、防虫网是一项绿色、环保防控害虫的技术措施,尤其是大棚设施栽培,仅前后两个出入口,多装一层防虫网,既省工又省本,可阻隔多种害虫迁入,有效降低大棚虫口基数,目前推广使用较多的为40~50目防虫网,防虫效果明显。

3、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对害虫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防控时间长的优势。目前主要使用黄板加白粉虱性诱剂诱芯组成诱虫板,每亩挂8~10片,每40天换1次新诱虫板。据观察,连续使用诱虫板可减少虫量50%~60%,减少农药使用2~3次。

4、药剂防治是一项直接、快速、有效的防控措施。大棚内白粉虱发生世代重叠,没有明显发生高峰期,防治适期应以发生量而定,几年观测结果表明,平均甲片诱虫板每天诱虫达10只以上时,应开展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25%吡蚜酮粉剂1500倍液,或50%金好年水剂500倍液,或10%啶虫脒水剂2000倍液,或10%吡虫啉粉剂1500倍液对水喷雾。大棚室内较为封闭,也可应用烟雾剂或弥雾剂,既节省成本又高效,值得推广。还可使用20%康福多浓可溶剂,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25%功夫乳油和20%灭扫利乳油等农药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