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

发布日期:2019-04-16 10:01

1、小麦的地域分布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4.3亿亩(见下图)。其中春小麦6300多万亩,其它均为冬小麦。

我国冬小麦的面积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国,但主要产区集中在长江以北、黄河及淮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北京、天津、新疆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些省(市、区)冬小麦种植面积占到全国冬小麦种植总面积约80%,冬小麦生长期一般是10月中旬至次年的5月下旬,此时恰处于是北方干旱季节,因此,冬小麦的灌溉也只限于这些地区。南方各省冬小生长期降雨颇多,一般不需要灌溉。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与内蒙古地区,春小麦一般3月底或4月初播种,6月底或7月初收割,在其生长旺期内,降雨较少,因此普遍需要灌溉。

2、小麦的需水规律

(1)冬小麦的需水规律

1)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冬小麦各生育期由于时间长短、气候条件各异,因而各阶段总需水量与阶段日需水强度不同。需水量最多的阶段是抽穗~成熟期,即灌浆阶段。灌浆期需水量大的原因是由于该阶段生长期长,而且日需水强度高。但日需水强度最大的阶段是在拔节~抽穗期,这是因为此期间冬小麦由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并进的阶段,生长旺盛、需水强度大,属于需水敏感期。因此保证这一阶段的水分需求,对冬小麦的增产、增收十分重要。

2)棵间蒸发与叶面蒸腾:冬小麦需水量主要由叶面蒸腾与棵间蒸发两部分水量组成。叶面蒸腾是一个生理过程,蒸腾量大小除与大气条件和土壤水分条件有关外,也受植株本身的生理作用制约。植株的生长条件,如叶面积大小等因素也影响着蒸腾的大小。蒸腾量的变化规律是由冬小麦生长初期的较少而逐渐增大,至拔节以后至最大值。棵间蒸发是一个物理过程,与土壤水分条件、棵间小气候状况、水汽压梯度和地面覆盖条件有关。冬小麦生长初期,棵间蒸发量较大。如播种~越冬期,由于叶面覆盖少,棵间蒸发量占需水量的60%以上。以后,随着冬小麦植株群体的逐渐增大,棵间蒸发量逐渐降低,至拔节以后减至最小值,这时不足需水量的10%。

(2)春小麦的需水规律

1)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春小麦需水量最大的生育阶段为灌浆期,即抽穗~成熟阶段。其模系数(每个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需水总量的百分比)在40%以上。其次是拔节期,模系数为20%以上。阶段需水量最小时期为播种~出苗期,模系数在6%以下。日需水强度最高的阶段一般为拔节期,其生理需水与生态需水均达到了最高峰,是春小麦的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最旺盛的阶段,保证这一时期的水分需求,对春小麦增产作用重大。

2)棵间蒸发与叶面蒸腾:春小麦各生育期的叶面蒸腾变化与总需水量变化相似,从小到大,而又由大变小,峰值在拔节~抽穗期。棵间蒸发也基本与叶面蒸腾的变化同步,这主要是春小麦生长期间蒸发量明显受气象条件影响,气象条件与生物学过程同步,较大的生物量并没有明显抑制棵间蒸发之故。春小麦棵间蒸发量占需水量比例与产量水平有关,一般占20%~30%,产量水平高时所占比例较小,反之则大。春小麦棵间蒸发量占需水量比例还与品种类型有关。

我国冬小麦的面积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国,但主要产区集中在长江以北、黄河及淮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北京、天津、新疆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些省(市、区)冬小麦种植面积占到全国冬小麦种植总面积约80%,冬小麦生长期一般是10月中旬至次年的5月下旬,此时恰处于是北方干旱季节,因此,冬小麦的灌溉也只限于这些地区。南方各省冬小生长期降雨颇多,一般不需要灌溉。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与内蒙古地区,春小麦一般3月底或4月初播种,6月底或7月初收割,在其生长旺期内,降雨较少,因此普遍需要灌溉。

3、小麦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

(1)冬小麦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

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生长期很长,一般为240~260天,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次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收割。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国家,冬小麦的生长期正是少雨季节,灌溉是冬小麦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在水量有限、供水不足的条件下,冬小麦全生育期的总需水量及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不可能得到全部满足,因此,就不可能按照供水不受限制时的丰产灌溉制度进行灌溉。在这种情况下就应按照节水高效的灌溉制度进行灌溉,把有限的水量在冬小麦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确保冬小麦水分敏感期的用水,减少对水分非敏感期的供水,此时所寻求的不再是丰产灌溉时的单产最高,而是在水量有限条件下的全灌区总产量(值)最大。我国冬小麦主产区是属我国水资源最紧缺地区之一,因此,多年来开展了大量有关冬小麦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果,并己大面积推广应用。

(2)春小麦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

春小麦春季播种,当年夏、秋收获,春小麦生育期短,通常为80~120天。由于春小麦在全国分布地域很广,从东北经内蒙一直延伸到西北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均有大面积种植,模跨几个气候区,所以灌溉问题十分复杂。在黑龙江地区春小麦生长期尽管有一定降雨补给,但与需水量比较差额较大,尤其是5~6月份,正是春小麦拔节、抽穗期,需水量大于降雨量1倍以上,应进行灌溉弥补降雨的不足。而在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春小麦生长期基本无降雨,完全靠灌溉来满足春小麦的需水要求。

春小麦全生育期灌水,应抓住三叶期、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采用“早灌、勤灌、轻灌”的原则,即早灌头水,赶灌二水,增加灌水次数,减少灌水用量,适当延迟停水。春小麦三叶期开始分蘖、长次生根,同时幼苗开始分化,若缺水受旱,则分蘖减少,幼穗发育不良。因此,早灌水是春小麦增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应于小麦二叶一心期灌头水,特别是在春旱多风的地区或年份,更加注意。春小麦灌头水后,二水必须紧跟上,两水间隔不宜超过15天,否则将会引起减产,其减产程度甚至比晚灌头水还要大。因为头水之后,正值春小麦拔节期,缺水受旱影响幼穗发育和茎节生长。两水间隔期过长,土壤容易形成板结龟裂,影响其根系的生长。以后各水以不受旱为原则,在灌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减少灌水定额,增加灌水次数比采用灌水定额大、灌水次数少效果好。最后一次灌水不得灌水过晚,要避免在高温天气和五级以上大风天气灌水,防止倒伏,降低千粒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