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规范化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2019-04-14 05:13

桔梗,别名包袱花、铃铛花、僧帽花,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脓之功效。

一、特征特性

桔梗茎高20-120厘米,通常无毛,不分枝,叶全部轮生,部分轮生至全部互生,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2-7厘米,宽0.5-3.5厘米。花单朵顶生,或数朵集成假总状花序,或有花序分枝而集成圆锥花序。花冠大,长1.5-4.0厘米,蓝色或紫色。蒴果球状,或球状倒圆锥形,或倒卵状,长1-2.5厘米,直径约1厘米。花期7-9月。

桔梗喜温,喜光,耐寒,怕积水,忌大风。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20℃,最适温度为20℃,能忍受-20℃低温。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植株良好。土壤水分过多或积水易引起根部腐烂。

二、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与施肥。人工栽培桔梗,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阳光充足的壤土、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做床。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采用大垄高床技术,床宽130-140厘米,长度视需要而定,床高10-12厘米,床间距30厘米。

2.繁殖技术。(1)种子处理。将种子置于50℃-60℃的温水中不断搅动,并将泥土、瘪子及其他杂质漂出,待水凉后,再浸泡12小时,或用0.3%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2小时,可提高发芽率。(2)一般采用直播,也可育苗移栽。直播产量高于移栽,且根形分杈小,质量好。在生产上多采用条播,即在畦面上按行距20厘米开条沟,深3-5厘米,覆土1-1.5厘米,稍加镇压。每亩播种量1.5-2公斤。

3.田间管理。(1)间苗、定苗与补苗。苗高5厘米时定苗,按株距6-8厘米定苗。对缺苗部位进行移栽补苗。要带土移栽,栽后及时浇水,以利成活。(2)中耕除草。由于桔梗前期生长缓慢,故应及时除草,一般进行3次。第一次在苗高7-10厘米时,一月之后进行第二次,再过一个月进行第三次,力争做到见草就除。(3)灌水与排水。播种后至出苗,应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土壤表面板结,影响出苗。雨季应注意及时排水防涝,以免烂根死苗,降低产量和品质。(4)追肥。6-9月是桔梗生长旺季,6月下旬和7月视植株生长情况应适时追肥,肥以人畜粪为主,配施少量磷肥和尿素。(5)摘花、打顶。打顶、除花在苗高10厘米时,2年生留种植株进行打顶,以增加果实的种子数和种子饱满度,提高种子产量。而一年生或二年生的非留种用植株一律除花,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地下根的生长。

三、采收加工

采收时间为第二年秋季9月末至10月初。成熟期不一致的品种,应分期采收。秋季当桔梗叶片黄萎时即可采挖,割去茎叶、芦头,将根部泥土洗净后,浸在水中,趁鲜用竹片或玻璃片刮去表面粗皮,洗净,晒干或用烘干机烘干。每亩可收干品药材200-300公斤。

四、主要病害防治

1.轮纹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浅褐色,形状大小各异,具2-3圈轮纹,上密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假囊壳。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或假囊壳在病叶的病斑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生长期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6月发病,7-8月发病严重,与密度大、高温多湿有关。

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加强管理,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夏季加强田间排水,以减轻发病。⑵药剂防治。病初用1∶1∶100倍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600倍液,或50%多菌灵、退菌特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每10-15天1次,连续2-3次。

2.斑枯病。桔梗斑枯病主要危害叶部。受害病叶两面有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5毫米,白色,或被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上生小黑点。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干枯。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类壳针孢菌。6月发病,7-8月发病严重,与密度大、高温多湿有关。

防治措施:⑴农业防治。冬季清园,将枯枝、病叶及杂草集中烧毁。夏季加强田间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发病。⑵药剂防治。同轮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