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冬前及越冬期田管

发布日期:2019-04-13 23:58

今年小麦播种质量虽然较往年有较大提高,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降雨多,土壤墒情好,大面积小麦基本苗偏高,给冬季管理增加了难度;二是少部分麦田没来得及开沟或措施不到位,加之降雨量大,造部分麦田受渍烂种烂芽;三是秸秆还田面积扩大,病虫草害有重发趋势;四是部分稻套麦秸杆覆盖时间长、腾茬迟,麦苗受捂发黄,同时套种时未带种肥,表现缺肥症状。

小麦冬前及越冬期即小麦苗期:指小麦从出苗到起身阶段。该阶段主要长根、叶、蘖等营养器官,又称营养生长期。此阶段是促蘖、生根、争壮苗、奠定穗数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管理的目标是在苗全、苗匀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查苗补种。对缺苗断垄的地块,尽早开沟、浇水,补种。生产上以麦行内10厘米长没有苗为缺苗,16厘米长没有苗为断垄。造成缺苗断垄的原因很多,如耕作粗放、底墒不足、播种深浅不一、漏播跳播、种子质量差出苗率低、地下害虫危害等等。对缺苗断垄的麦田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不仅浪费土地,对产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采取的补救措施有:

查苗补种出苗后3~5天,将同一品种种子用20℃温水浸泡3~5小时,捞出后保持湿润,待种子开始萌动时,用小锄或开沟器开沟补种,墒差时顺沟少量浇水,种后盖土踏实。

疏苗移栽对进入分蘖期仍有缺苗的地段,可就地疏苗补稀,边移边栽,去弱留壮。移栽时覆土深度以“上不压心,下不露白”为标准。栽后随时捺实,缺墒时及时浇水,有条件的补施少量速效肥料,以利成活和迅速生长。

二是开沟降渍害。近期内仍有降雨,当前田管首要任务是防止湿害。稻茬麦及地势低洼旱茬麦应做到腰沟、畦沟、田边沟3沟配套,“三沟”(畦沟、腰沟、田边沟)深度分别达到0.2米、0.25米和0.35米左右;田外大沟深0.6~0.8米,沟沟相通,主沟通河,达到雨停田干,减轻涝渍危害,为小麦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春草秋除

对于小麦草害,坚持“除小除早、春草秋除”的原则,要求气温5℃以上时,进行化学防治杂草。

1、以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亩用6.9%精恶唑禾草灵悬乳剂80克或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20克或3%甲基二磺隆油悬剂25毫升,兑水30㎏茎叶喷雾。

2、以猪殃殃等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亩用75%苯磺隆干悬浮剂2克加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30毫升,兑水30kg茎叶喷雾。

3、以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混生的田块,亩用6.9%精噁唑禾草灵悬乳剂80毫升或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20克加75%苯磺隆干悬浮剂2克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45毫升,兑水30㎏茎叶喷雾。

化学除草注意事项

1、在施用除草剂时要做到:药量准,施药时间准,均匀喷雾,不重喷,不漏喷。

2、在天气晴好无风或微风天气下施药。

3、不要随意加大用药量,以防药害。

四是防病治虫

旺长及秸秆还田麦田易发生病虫害,对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的地块或地段,应用50%辛硫磷乳油300倍液灌根,以杀死越冬幼虫,控制虫害。

气温回升后,应根据预测预报及时施药防治小麦蚜虫、红蜘蛛、潜叶蝇和纹枯病、锈病等病虫害。

五是黄苗田块管理

引起小麦黄苗的原因有很多,如根腐病、麦蚜、麦蜘蛛等。应根据具体成因进行管理。

虫害发黄:对由于麦蚜和麦蜘蛛吸取叶片汁液而造成的叶片发黄(主要发生在越冬期前后)。可以用氧化乐果乳油防治:每亩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65-75毫升对水5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病害发黄:对由于小麦纹枯病为害根系和茎秆,阻碍养分和水分的运输而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可以用禾果利或井岗霉素防治:每亩可用12.5%禾果利20克,或20%井岗霉素50克对水50公斤进行茎基喷雾防治。

肥力不足发黄:对由于土壤肥力差、底肥严重不足的地块,要增施适量化肥,每亩开沟深施尿素7.5-10公斤、磷肥30公斤;每亩用尿素1公斤加叶面宝5毫升对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可促使叶色迅速转绿。

密度过大发黄:对由于播种不均匀或播量过多,使麦田群体密度太大导致的小麦发黄。其补救措施:迅速间苗并及时追肥。

僵苗发黄:对由于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渍水造成的黄苗田块。补救措施:及时清理水沟,排除渍水,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并追少量施速效氮肥。

六是麦田分类管理

(一)壮苗管理:

壮苗指分蘖数适中、粗壮、叶色宽而深,根系发达的麦苗。对此类苗应以保为主,防止其转弱或转旺。但对不同的壮苗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1.肥力基础较差,但由于底墒充足而形成的壮苗,可趁墒追施少量速效肥料,防止麦苗脱肥变黄,保证麦苗一壮到底。

2.肥力、墒情都不足,但由于做到了适期播种而形成的壮苗,应及早施肥浇水,防止麦苗由壮变弱。

3.肥力、墒情都充足,且又适期播种而形成的壮苗,冬前一般可不施肥,但应及早中耕,松土保墒、通气,以提高地温,促使麦苗早返青、早生长。若麦苗长势不匀,结合降水偏施些速效肥料。

(二)旺苗管理

小麦旺苗,是指群体过大、个体生长发育过快、瘦弱、细长,或冬前就开始起身拔节的麦苗。小麦旺长可以从个体形态、群体状况与生育指标上判断。近看麦苗叶片长而大,叶鞘长而薄,叶片披散、大而薄,第三至第五叶的长度超过15厘米,植株很高;冬季麦田封垄,越冬期麦苗主茎8叶以上,分蘖节膨大不明显,群体总茎蘖数每亩100万以上的麦田均可视为旺长麦田。

1.旺长程度轻的可深锄断根。对于旺长不严重的麦田可采用深耕断根的方法控制其生长,时间在立冬前后选晴天的下午进行深中耕,深度达10厘米左右。通过深中耕可达到切断部分根系,削弱植株的吸收能力抑制地上部分生长的目的。

2.严重旺长的要镇压。对因播期偏早、播量偏大等原因发生旺长的麦田进行镇压,抑制茎叶过快生长。具体方法是11月中下旬用机动三轮车、小型拖拉机或耕牛牵石磙、铁制镇压器、闲置汽油桶(装适量水)等对旺长麦田(尤其是旋耕的旺长麦田)进行镇压。注意地湿麦田不压,以防土壤板结,影响土壤通气;已拔节麦田不压,以免折断节间,造成穗数不足。没有机械的地方也可采用人工踏压的办法。镇压次数视苗情而定,一般旺苗麦田镇压1~2次即可。

3.化学控旺。对旺长严重的麦田可在越冬期和春季拔节前化控。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在10月中旬,喷洒多效唑溶液,对抑制叶片过长生长,有良好的效果,喷洒浓度为100~200毫克/升,即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克,对水10~15升,对叶面喷洒。需特别注意掌握好喷药时期,过早过晚都不利,同时要注意合理用量和喷洒均匀,防止产生药害。

4.控制肥水。对于土壤肥力高、底肥施量大,播种量过多而形成的旺苗。冬季虽不会遭受冻害,但大群体往往导致后期倒伏。针对这类麦苗管理措施是控制水肥供应,深中耕,控无效分蘖,直到拔节前后分蘖两极分化已基本完成,叶色开始自然落黄时再追肥浇水。

5.此外,要严禁牲畜啃青。因为牲畜啃青会将很多麦苗连根拔起,使很多麦苗的分蘖节外露,冬季来临时将使这些麦苗受冻死亡。

(三)弱苗管理

在生产中,由于误期播种、渍害、耕作粗放等多种原因,会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弱苗。针对不同的弱苗,应抓住冬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地加强田间管理,尤其是水肥管理,促使麦苗由弱变壮。

1、干旱弱苗。这种苗表现为分蘖出生缓慢,心叶短小,叶色灰绿,中下部叶片由下而上逐渐枯黄,根少而细,早晨叶尖吐水很少。对这种苗就立即浇水,并结合浇水每亩追施磷酸氢铵15公斤。

2、深播弱苗。由于播种太深,麦苗出土慢,地中茎长,叶鞘细长,叶片细瘦,分蘖迟迟不出,次生根少,而且出生较晚。这种弱苗主要是因为养分大都消耗在出土过程中,致使长势很弱。对这种苗应及早扒土清垄,及时追肥,促使早发。

3、浅播弱苗。分蘖节离地面太近,根、蘖减少,植株黄弱,容易受冻枯死,对这种弱苗应结合中耕,壅土围根,使分蘖节处于地下3厘米左右。

4、缺氮弱苗。因土壤肥力较低,特别是氮肥缺乏、造成分蘖严重"缺位",已出现的分蘖生长也很慢。叶片窄而色淡,叶尖干枯,下部叶片逐渐变黄,次生根少。管理要点:每亩用尿素7-8公斤,或人粪尿600-700公斤,在行间沟施。

5、缺磷弱苗。植株瘦小,生长缓慢,叶尖发紫,而无光泽,尤以根系发育极差。对这种苗,应开沟施氮、磷混合肥料。

6、播量过大弱苗。幼苗期拥挤不堪,植株瘦弱、纤细。对这种苗,要先抓紧疏苗,特别是地头及田内的疙瘩苗要早疏。再结合降雨,追施少量氮磷速效肥以弥补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促使弱苗转壮。

7、晚播弱苗。由于播期较晚,积温不够,所以麦苗弱小,但叶色正,分蘖正常,只是生长缓慢,对这种苗应少浇水,多中耕,以提高地温,促苗生长。

8、板结弱苗。由于麦田板结少气,麦根弱且不下扎,麦叶黄短,分蘖不能按时出现,对这种苗先及时浇水,再深中耕,以破除僵硬层。

9、过湿弱苗。由于麦田低湿、透气不良,致使麦苗叶色淡、分蘖慢,严重时叶尖发白,根毛少且呈铁锈色。对这种苗,除事先挖沟排渍外,应中耕散墒,并施少量氮肥促使发苗。

10、肥害弱苗。对播前使用了大量的未腐熟的农家肥或秸秆还田量大的麦田,土壤上下层分离,麦苗缺水,尤其是草肥在腐熟过程中产生出大量的有毒物质影响根系生长,这些麦苗表现出生长慢、叶色黄、不分蘖的现象。对这种苗应立即沟施速效氮肥,结合浇水或降雨,踏实土壤,促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