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瘿蚊的识别及防治

发布日期:2019-04-12 14:48

稻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别名稻瘿蝇。

为害:秧苗期至分蘖期,危害稻株生长点,使心叶受到剌激长成“葱管状”。在幼虫期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致使水稻不能抽穗。幼虫孵化时,时晴时雨利于发生繁殖,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5度至29度,相对湿度80%以上,卵在阴湿条件下羽化率可达93%—98%。一般冷浸潮湿稻田发生重、田边较田中间发生重(特别是田边长有游草的稻田)、迟栽较早栽发生重。

一、形态特征

1、成虫:大小形状似蚊,但有触角,足腹部淡黄或橙红色,翅透明、翅脉较少。

2、卵:细小、长椭圆形,头稍大乳白色至橙红色,卵产于叶面。

3、幼虫:纺锤形,乳白色,蛆状前胸、腹面有波纹状肾片,黄褐色,腹末分两叉。

4、蛹:长椭圆形,头部有分叉,为颈剌剌对,雄蛹足长,雌蛹足短

二、生物学特性

1、生活史在云南7—8代,以幼虫在田边、沟边等处的游草、再生稻、野生稻、再生苗上越冬。3月下旬——4月中旬,羽化开始为害秧苗,一般1——2代虫数不多,3代(6月)虫数大增,4——5代(7——8月)形成高峰,因此,迟栽稻和晚稻受害重。

2、习性

成虫:夜间羽化,夜间活动,寿命只有2到3天,飞翔力很弱,每次最多只能飞3米,具趋蓝光性,产卵选择嫩绿秧苗,卵产于叶面、散产,每雌虫产百余粒。

幼虫:夜间孵化,借雨水滴湿向下移动,从叶稍或叶舌边缘侵入,再沿叶稍内壁下达基部后至叶稍间隙,便至生长点取食为害。

蛹:在“葱管内部”化蛹,蛹可随温度的变化上下移动,羽化前,借颈剌剌破管壁形成羽化。

三、防治措施

1、调整品种和调整播种期及栽插期,避开成虫产卵高峰期,使水稻有效分蘖在6月份前完成。

2、早春铲除田埂杂草,适时排水晒田,晚稻提倡早育秧,推广抗虫品种。

3、加强秧田期药济防治,尤其是20天左右秧龄时用药,晚稻秧田用药能杜绝若虫入田,可在育秧时(主要采用毒土畦面撒施方法)或秧龄20天左右施用相关的杀虫剂,如:50%的杀螟松于秧龄15天开始施药,七天一次连施3——4次。即:“抓秧田,保本田,控为害,把三关,重点防住主害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