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发区现状
红寺堡隶属宁夏中部的吴忠市,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恶劣,多年平均降雨量277mm,平均蒸发量2050mm,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扬黄水。按照红寺堡扬黄工程设计水量25m3/s,实际只有19.50m3/s,而灌溉面积2.71万hm2,1m3/s灌溉0.20万hm2土地,是以高效节水标准设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黄河上中游地区进入枯水期,黄河干流上游来水量低于多年平均值。1998~2007年,逐年分配给红寺堡开发区黄河水指标越来越少,有0.67万hm2耕地面临缺水。
红寺堡属宁夏扶贫扬黄开发区,是全国最大的扶贫开发移民区,开发建设始于1998年,迄今为止已开发土地面积3.07万hm2,搬迁安置宁夏贫困地区移民19.40万人。红寺堡开发区是一个干旱缺水,生态条件脆弱的扬黄开发区,能耗高,成本大。随着《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的实施,分配给开发区的水量逐年压减,农业灌溉实行指标供水,红寺堡的水资源紧缺而珍贵。现有的大水漫灌的灌水方式,不仅严重浪费了水资源,增加了农民的水费支出,而且引起了土壤的盐渍化。针对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紧缺的实际,提出了把发展高效节水生态农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采取的主要措施
2.1加强灌溉管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作用
按照“以供定需,以水定植,指标供水”的方法,水务局编制用水计划,核定、分解用水指标到乡镇、支口、田块。落实“一价制”和“一票到户”措施。建立“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37个农民用水协会定量配水,水资源配置日趋优化,2007年灌溉面积2.47万hm2,每667m2灌水366.50m3,全年累计灌水1.58亿m3,每667m2节水33.50m3,共节水1239.50万m3。
2.2实施毛渠砌护项目,达到节水增效和防风治沙双赢效果
目前已完成毛渠砌护面积0.13多万hm2,节水200万m3,近0.20万hm2风积沙带撂荒地被治理成良田。据调查,毛渠砌护工程在实施灌水中达到了省水、省工、省地、省钱的“四省”效果。每667m2灌水时间缩短15min,每667m2节水113m3,节省水费13元。
2.3实施骨干工程,改善灌溉条件
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建排洪沟4.85km,排水支沟3.85km,排水干渠1.72km,排水农沟17.54km;新修渠道30.65km,维修渠道5.34km,配套建筑物1394座,建设小畦田0.10万hm2。从根本上改善了灌溉生产条件,提高了水利用率和作物单产,群众水费开支减小,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奠定了基础。
2.4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缓解灌溉压力
通过广泛宣传动员,进一步压减小麦、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大面积推广酿酒葡萄、马铃薯、甘草、高酸苹果、枸杞和西砂瓜等节水高效农作物,走可持续发展的节水之路。并充分发挥抗旱服务队的作用,为地势较高的农田及林带进行抗旱浇灌,发展浇灌面积0.08万hm2,有效缓解了灌溉压力,降低了灌溉用水量。
2.5加大设施农业节水供水工程建设力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全面完成日光温室240hm2的建设任务;完成城北、玉池、灰家窑、水套、何庄子和杨柳6处供水工程,建设总蓄水量达78万m3的蓄水池6个。完成灰家窑0.08万hm2节水补灌工程,新增灌溉面积0.40万hm2。在工程实施中,坚持工程节水、管理节水、技术节水并重,稳步推进开发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2.6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2007年在开发区上下开展了以“节水增效促增收”为目标,以“建设高标准小畦田、打造高质量水利工程、发展高水平现代农业”为重点,以“沟渠林田路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做到了三个结合,即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绿化美化工作相结合,同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林果产业相结合,同安排、同部署,全面推进。
二是加大了四个力度,即从开发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大了解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灌水难、排水难、吃水难和行路难“四难”问题的工作力度,着力解决民生、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实现了五个突破,即在规模、速度、投入、质量和效益五个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
3主要经验
3.1立足区情,加强领导,形成了抓节水的共识
面对开发区节水基础薄弱的现实,开发区上下始终坚持节水目标不动摇,一本“水经”念到底。开发区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节水增效工程,先后制定了《红寺堡开发区灌溉管理暂行办法》、《红寺堡开发区水费计收管理暂行办法》和《红寺堡开发区加快节水灌溉步伐,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灌溉管理,努力转变移民的灌溉观念,提高开发区移民的节水意识;工程建设上重点对斗、农渠进行防渗衬砌,进行平田整地、推广小畦灌溉。特别是把以设施农业建设为主的节水农业建设纳入乡镇和部门综合目标考核内容,提高了考核中节水工程建设的比例份额,依据平时的督察和年终验收情况,严格考核,使各级领导增强了抓节水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保证了节水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3.2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开发区坚持既抓渠道节水又抓田间节水,既抓常规节水又抓高效节水的节水思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生态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努力探索适应开发区的农业节水模式。一是常规节水。主要加强渠道及配套建筑物的建设、维护加固和更新改造,减少输水损失,达到节水目的。据统计,红寺堡开发区渠道砌护率达到了75%,平均每667m25m。二是工程节水。主要通过平田整地,畦田田块大改小、改土深翻等,使畦灌面积达到1万hm2以上,其中333m2以下的小畦田面积占70%。同时推广先进的地面灌溉模式,改大水漫灌为沟灌、间歇灌,多种措施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三是生物节水。通过广泛种植低耗水、高效益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不仅满足品质调优、效益调高、市场调活、农民调富的要求,而且满足面积调小、水耗调低和削减用水高峰的要求。目前开发区共建成温室节水示范区240hm2,马铃薯种植示范区0.53万hm2,葡萄种植示范区0.13万hm2,这些示范园区已成为带动整个开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起到了示范带动、典型推动、效益驱动的“三动”效果,为开发区探索出了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3.3突出规范,强化服务,建立了质量保障体系
红寺堡开发区在节水农业建设中实行行政、技术双轨负责制,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设计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检查验收,做到规划到乡、技术到村、任务到户、责任到人,严格按照“一渠一图、一渠一查、一渠一验、一渠一奖(罚)”的程序进行建设,保证了开发区节水农业的良性发展。
3.4加强宣传,强化培训,努力提高移民节水意识
开发区移民长期的旱作农业耕作意识在短期内难以转变,灌溉意识差,水商品观念认识不足,在灌溉季节内无端造成用水高峰,影响灌溉秩序。为提高移民的节水意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我们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科技教育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唤起全区移民节水意识,加强用水法制观念的宣传、培训活动。在开发区4个乡镇共举办节水培训班20期,培训移民1.20万人次,印发宣传资料2万余册,农民节水知识培训率达到了70%,取得了显著成效。
4开发区节水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红寺堡开发区发展节水农业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以节水增效为中心),实现两个转变(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节水高效型水利的转变),坚持三个为主(水利工程配套建设、更新改造并举,以配套工程建设为主;常规节水与高效节水并举,以高效节水为主;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护并举,以管护为主);注重四个结合(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与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加固和改造力度。加强工程的维修管护,提高输水效率,缩短灌水周期;抓住春秋两季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节水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大力推广和普及地面灌溉新技术,努力挖掘地面节水潜力。结合土地平整,进行田间工程改造,以适应推广小畦灌溉的需要。
三是深化水务体制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强水价改革,逐步征收渠道维管费;通过产权改革、政策引导、典型示范,逐步让用水户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四是将节水农业的基础建设纳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分年度实施,逐步建立起红寺堡开发区有地方特色的节水型农业。
白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