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草莓栽培技术管理,大棚草莓栽培技术

发布日期:2019-03-29 04:00

一、种植地块的选择

草莓喜光、喜肥、喜水,不耐涝。选择光照充足、地面平坦、排灌两便,土壤肥沃、疏松、保水保肥良好的沙壤土为宜。

二、整地施基肥

草莓喜肥,并且在促成栽培中,植株生长期和结果期长,肥料供应必须充足。一般在移栽前10~15天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3000公斤或生物有机肥200~300公斤+优质复合肥50公斤+尿素10公斤,然后按畦宽95~100cm(包括沟30~35cm)将畦面整成龟背形。增施有机肥不仅能增加产量,而且能明显提高品质,如2003年临海市邵家渡草莓合作社示范基地内的草莓,亩产量达2000公斤以上,其可溶性固形物(糖度)含量高达12.5%。

三、适时定植

1、定植时间:定植过早,遇高温干旱,成活率低,定植过迟,影响侧花芽分化。一般于9月中下旬定植为宜,具体看苗的素质和天气而定,尽可能抢阴天定植。

2、定植密度:株距18~20cm,亩栽7000~8000株。

3、定植方法:采用三角形定植,弓背朝沟。(三角形种植比并列种植产量高)

4、栽种深度:上不埋心,下不露根。

四、扣棚前管理

定植后盖膜前(一个月左右)草莓根系和叶片生长很快,对生育十分有利,这一时期的管理主要是施肥浇水、摘叶摘芽、预防病虫、中耕除草。

1、施肥浇水:定植后及时浇缓苗水,发现浮苗或淤苗要及时重栽。一般7~10天能够缓苗,缓苗后要控水,保持土壤不干即可。但不要过早追肥,第一次追肥约在10月中旬顶花序现蕾后(叶色转黄)施,亩施复合肥10公斤。

2、摘叶摘芽:及时摘除老叶、枯叶、病叶及新抽生的腋芽。

3、中耕除草:尽量不要伤根,移植前喷过除草剂的地块不需中耕。

4、预防病害:成活后用75%猛杀生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或可杀得2000型1000倍喷雾防病,隔7~10天一次,连用2~3次。

5、覆盖地膜:在扣棚前后进行,以银黑双色膜最好,目前生产上通常用黑色地膜。

五、适时扣棚

扣棚时间:当最低气温低于10℃,时间大约在10月底~11月初,扣棚过早,温度过高会影响侧花芽的分化,扣棚过迟虽然对主花序的开花结果影响不大,但对侧花序的开花结果影响很大,会明显推迟侧花序的开花结果。

六、追肥

第二次追肥于顶花序顶果达母指大时,一般在11月中旬,第三次于顶果开始采收时,一般在12月上旬~12月中旬,第四次追肥于顶花序采收盛期,一般于12月底~1月上旬。以后追肥都于各花序开始采收时酌情进行(一般年内20天一次,年外15天一次)。追肥一般结合灌水进行,肥水通过滴管渗入土中,肥料的浓度控制在0.3~0.4%以内,切忌过浓伤根,亩灌水量1500~2000公斤。肥料以速效N、P、K肥配合,视情加N、K用量(生长弱时增N,结果多时增K)。盛花期可用绿芬威2号1000倍喷施。

七、摘叶、匍匐茎、疏花疏果

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匍匐茎,减少养分消耗。适当疏花疏果,保留A、B、C果,每株留果15~20个,疏去果梗过短、花小、果实不会肥大和果实黄豆大时已经畸形的果。

八、放养蜜蜂

1、目的:以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减少畸形果。

2、数量:每棚(一亩)一箱。

3、蜂种:以中蜂(土蜂)为好。

4、时间:开花前5~6天,要经常喂养白糖水(放一小盘或碟,上放些糖)。

九、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1、喷施赤霉素(九二O):20%植株现蕾时,用10毫克/千克赤霉素,每株喷5毫升;一周后用5毫克/千克赤霉素,每株喷5毫升。

2、其他生长调节剂使用:苗期、花期、幼果膨大期均可用1.8%爱多收水剂6000~8000倍或0.0001%细胞分裂素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或0.01%芸苔素乳油7500~8000倍喷施。

十、温湿度调控

大棚盖膜后,为增加积温促进开花,白天温度保持30℃左右,夜间保持10℃以上。顶花序开花后,果实膨大成熟期,白天保持20~25℃,夜间5℃以上。

湿度对草莓开花授粉受精影响很大,湿度高,花粉发芽率低,往往会增加小果率和畸型果,所以,当草莓开花后要适当控水,保持土壤不干即可,还应重视换气降湿,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利用中午时分温度较高时揿起二侧围裙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尽量使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

十一、主要病虫害防治

草莓的病虫害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达到生产安全、优质的无公害要求。

(一)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白粉病

症状:此病在设施栽培中发生较多,近年来,白粉病已经成为我市草莓产区最为严重的病害。白粉病主要为害绿色组织及果实,也侵染叶梗、花、花梗。叶片染病,发病初期于叶背出现薄霜似的白色斑块,不久产生粉状物(分生孢子),以后迅速扩展致全株,随着病情的加剧,致叶片上卷,呈汤匙形,病斑变为红褐色。花蕾和花感染病后,花瓣呈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早期染病后,幼果停止发育,后期果面上染病部位覆白色粉状物,与红色果实呈鲜明对比,果实停止发育肥大,失去商品性。

发病规律:此病主要发生在匍匐茎抽生期、育苗期和大棚盖膜后。病菌侵染适温20℃左右,在15~20℃范围内,蔓延很快,属低温型病菌,低于5℃或者高于35℃都不能发病,发病的相对湿度为80%~100%,遮光也有利于加速孢子的形成。病菌周年生活于植物的活体上,主要以分生孢子飞散到空气中传播。连续阴雨或者灌水过多、植物生长过旺,造成田间郁闭、湿度大,极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及综合防治。可选用章姬等较抗病的品种。及时摘除老叶、病叶、病果,并集中销毁。注意园地的通风透气降温,雨后及时排水。②防除杂草。杂草是白粉病菌的中间寄主,因此要及时清除杂草,特别是在育苗地和大棚定植前及覆盖地膜前。③药剂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可用75%猛杀生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或可杀得2000型1000倍喷雾,隔5~7天一次,连用2~3次;或在扣棚后用硫蒸发器按25克/180平方米的硫磺于夜晚熏蒸,每隔7天1次。治疗:可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或43%好力克悬浮剂5000倍或5%翠贝(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倍喷雾,隔7~10天一次连用2~3次后改用保护剂继续防治。喷药时应注意喷施叶片的背面。粉锈宁、三唑酮等药剂使用后往往会抑制生长和结果,一般不使用。

2、灰霉病

症状:果实、花瓣、花萼、果梗、叶柄均会受感染。叶片受侵染后,初期产生不明显的褐色湿润斑点,在潮湿环境条件下,长出一层灰色孢子;叶柄、果柄受侵染后变为褐色,常环绕叶、果柄,使感染部分萎蔫、干枯;果实受侵染后,从果基从萼片部位开始发病,初期果实病斑呈淡褐色水渍状小斑点,以后急剧扩大,成褐色长形病斑。后期果实变软、腐烂,病部表面密生灰色霉层,湿度高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未熟果实发病后,常干腐;花瓣受害,变为黄褐色。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菌核、分生孢子在病株组织中越冬,孢子靠风、雨水飞溅传播,从植株伤口入侵。孢子能在2~30℃萌发,最适温度是24~25℃。浆果成熟期是该病害盛发期,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连绵阴雨病害严重。

防治方法:①选择有利于排水的田块建园,采用深沟窄畦种植。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徒长。②注意大棚经常通风换气,避免高湿。③及时清除老叶、病叶、病果、病花,并集中销毁。④药剂预防:预防: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或75%猛杀生水分散粒剂600倍。治疗:40%农利灵水分散粒剂1000倍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轮换交替使用,隔7天一次,连用2~3次后改用预防剂继续防治。阴雨天可用30%一熏灵0.2~0.3克/立方米熏蒸,隔7天一次,连用3次。

3、炭疽病

症状:主要为害匍匐茎和叶柄、叶片、托叶、花、果和根茎。发病初期病斑为水渍状,呈纺锤形或椭圆形,后病斑变为黑色,或中央黑色、边缘棕红色。叶片、匍匐茎上病斑相对规则整齐,匍匐茎及叶柄上的病斑可扩展成为环形圈,其上部萎蔫枯死。在相对湿度较高时,病斑部可见粉红色的胶状物(即分生孢子堆)。当全株出现枯萎时,在根茎横切面上可见自外向内的棕红色或褐色褐变,但其维管束仍不变色。

发病规律:病菌在发病的茎叶中越冬,主要以风雨及流水等传播。从植株伤口侵入。发病适温为28~32℃,属高温型病菌。该病主要发生在育苗期(匍匐茎抽生期)及定植初期。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如交宝早生、丰香等。②避免连坐,可与水稻轮作。③及时清除病株、病叶等。④选好育苗地。选择高燥而土壤湿润的田块,高温期应遮阴降温。⑤药剂防治:可用75%猛杀生水分散粒剂600倍或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预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或43%好力克悬浮剂5000倍或50%施宝功(咪酰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500倍防治。

4、黄萎病

症状:该病在长期连作和前作是茄科作物的田块,发病严重。表现地上部生长不良,犹以心叶畸形,3出复叶中有1~2片变狭小呈舟形,失去光泽,变黄致红紫色,后叶缘变褐色,向内调萎枯死,畸形叶发生集中在植株一侧。高温期呈调萎枯死症状,低温期呈黄萎症状。根冠部维管束变褐,根量减少,根系变成黑褐色甚至腐败,但中心柱不变色。

发生规律:土壤温度高、过干或过湿、PH值低,均可加重病情。病原菌为厚垣孢子,经土壤、水源、农具等传播,自根本侵入植株。寄主广泛,可侵染茄科作物。发病适温25~28℃,土温在20℃以上,属较低温型病害。

防治方法:①避免连作,并且不能与茄科作物连作。②严禁在发病草莓园选留繁殖专用母株。③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在育苗园要连同子苗一起拔除。④移植前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6公斤/亩拌细沙土50公斤撒施或移栽后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灌根,隔7~10天一次连用2~3次。⑤移栽前闷棚,利用太阳能对土壤进行高温消毒,如土温达到60℃时,即可杀死该病菌。

(二)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1、红蜘蛛

为害特征:为害草莓的红蜘蛛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二点红蜘蛛和仙客来红蜘蛛。红蜘蛛的幼虫和成虫在草莓叶的背面吸食叶液,叶片局部出现灰白色小点,随后逐渐扩展,整片叶布满白色花纹,为害严重时,叶片呈锈色干枯,似火烧状,察看叶片背面,可见大量体长约0.6毫米、红褐色的小蜘蛛在活动,叶片上附有白色蜘蛛网状物;植株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植株萎缩矮化。

二点红蜘蛛(二点叶螨)的寄主范围很广,有果树、蔬菜、花卉和多种杂草。各种寄主上的红蜘蛛可相互转移感染。1年发生10代以上,世代重叠,周年为害,以雌成虫在土中越冬,第二年春季产卵,孵化后即活动为害。高温干旱天气繁殖极快。仙客来红蜘蛛主要为害温室草莓。红蜘蛛的成虫没有翅膀,靠风、雨、种苗、工具及人体等途径传播。

防治方法:①加强管理。草莓育苗期间,及时浇水,避免干旱。红蜘蛛在植株下部老叶栖息,密度大,为害严重,所以要及时摘除老叶和黄叶,并将虫叶、病叶销毁。②药剂防治。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或40%阿菠罗(螨死净)水剂3000倍喷雾,隔5天一次连用2次,要求药量要足,喷雾均匀,喷药时,喷头朝上,使叶片背面能喷到药液。

2、斜纹夜蛾

为害特征:7月上、中旬开始在苗园出现,草莓定植后至铺地膜前,虫口密度最高。成虫可连续繁殖,一年发生6代左右,世代重叠。刚孵化时幼虫群集,啃噬叶肉。3龄开始扩散,并昼伏夜出啃食苗心或者叶片,严重时只留下光秃的叶柄。该虫对药剂抗性强,白天躲于苗心和植株基部的土中,防治困难。

防治方法:定植后至铺地膜前,要进行彻底防治。常用药剂有:5%美除乳油1000~1500倍,15%安打悬浮剂3500倍,10%除尽悬浮剂1500倍,24%美满悬浮剂2500倍。

3、地下害虫

为害特征:为害草莓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土狗)、小地老虎、跳甲、根蚜等。蛴螬是各种金龟子幼虫的通称,食性很杂,常咬食草莓的幼根、新茎,造成死苗。蝼蛄食性也很杂,以成虫或若虫在土中咬食草莓的幼根和嫩茎。小地老虎常咬断幼苗近地面的嫩茎。

防治方法:①及时清除园内杂草,集中销毁。春夏多次浅耕,消灭杂草上和土壤中的虫卵和幼虫。②人工捕杀。利用杀虫灯诱杀。③蝼蛄(土狗)、小地老虎、跳甲、根蚜等用5%百事达乳油3000倍或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或52.5%农地乐乳油1000~1500倍喷雾并结合灌根或5%紫丹颗粒剂2公斤/亩拌细土撒施。

(三)大棚草莓畸形果的发生与预防对策

1、室温过低是造成畸形果的常见原因。草莓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开花结果期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如果温度在5℃以下会严重影响草莓的生长和授粉,易导致畸形果的出现,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预防对策是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寒流来临前,可在草莓畦上搭建小拱棚架,上面覆盖一层宽90~100厘米的地膜;在大棚围裙外加盖草帘或旧农膜或双层遮阳网等保温材料;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棚内安装电灯或空气加温线,增温效果更好。采用以上措施,可确保室内温度在5℃以上。

2、授粉不良是结畸形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严寒季节,即使室温高于5℃,草莓也常因授粉不良而结畸形果。其原因是在寒冷季节,室外气温低,温室放风口小,放风时间短,温室内处于无风状态,外界处在寒冷季节,无昆虫进入室内,草莓不能借助风力和昆虫来授粉。

预防对策是进行人工授粉或蜜蜂授粉。草莓从开花到落花一般需要4~5天。开花期间可用毛笔进行人工授粉,也可用吹风或扇风的方法辅助授粉。经人工授粉的花朵落花快(一天时间即落花),可以减少养分消耗,从而加快果实发育。人工授粉的果子长得大、产量高,成熟期可提早7~10天。目前采用的蜜蜂授粉,其效果要好于人工授粉,且能节省大量的人力,但在过低温度条件下,蜜蜂活动少。

3、水肥供求失调是导致畸形果的又一重要原因。棚内土壤过干、过湿、缺肥或施肥不当,就会造成水分和养分供求失调,导致果实发育不良而形成畸形果。墒情不足时要及时浇小水。如果缺肥,应结合浇水进行追肥。应增施磷、钾肥,不要追施碳铵,宜追施三元复合肥。把化肥用水化开后,通过滴管或打孔追施效果更好。追肥后若墒情不足,应及时浇水,做到以水促肥,以满足草莓正常开花结果的需要,防止畸形果的发生。

十二、品种选择

主栽品种为“丰香”,但推广新品种“红颊”,该品种草莓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优势,主要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12%(“丰香”10%),香味浓,外观漂亮,果实硬度高(贮运性好),连续结果能力强,产量高,较耐白粉病等,因而市场销售价格比“丰香”高2元/公斤以上。但“红颊”草莓对炭疽病敏感,苗木繁育难度大,在南方草莓栽培基地的平原土地很难繁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