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灌在农村为什么推不开

发布日期:2019-03-25 11:16

城市里有一块块好看的草坪绿地,伴着一溜够的喷灌,齐刷刷地喷着雾状的水雾,使得沾满露珠的茵茵碧草透着草香。再看那观赏植物下纵横交织的黑色网线,一滴滴露珠般的水滴,把大地湿了个透。

至于乡村庄稼返青的景观,却见沟渠管道纵横交错,大水漫灌、渠灌和管灌等传统的灌溉方式也为寻常。可你要说一望无垠乡里,没有城里雾状的风景也不实际。在一些城市的郊区,在众多的农业园区,农业试验区,还有新疆建设兵团,大宗的喷灌、微灌、滴灌,也在吐放着甘霖。

中国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近1/4,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相当于十多个大型水库的全部存水量。“十五”期间,国家投资4.2亿元,把“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列入重大科技专项,建立辐射面积达100万亩的节水农业示范区。今后10年,全国仅在节水灌溉设备市场一项,就需要管材2.25亿米、管件1500万件、出水口900万个。整个节水农业有2000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单此一项,就能增加约30万个就业机会。

这么好的机遇,我们的节水农业技术及设备,在全国推广得并不理想。

有人议论说,农村这么大个市场,假如一个县用一套灌溉设备,全国就出了2000多套。

其实,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中国的大多农村还很穷,你叫家家户户凑份子买喷灌买滴灌,人买得起吗?据说,真正能形成规模购买的倒有两类规模化、集约化“大头”:一个是全国50多个国家级农业园区,另一个是新疆建设兵团。他们更多看重的是以色列的喷灌滴灌设备。分散经营的小农,用这些现代化的“水器”是微乎其微的。

带着这样的问题,4月8日,我们走访了位于新乡的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它分属水利部和中国农科院两级管理。全所科技人员103人,经过4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发展成拥有国内一流的试验基础设施,专业较为齐全,主体学科具有明显优势,并有博士培养能力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国家级农田灌溉研究所。他们在节水灌溉与设备研制等方面取得过150余项成果,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69亿元。他们拥有微灌、喷灌、滴灌等工程全套设备多种。尽管也在一些地区的生产上应用,但并不普遍。相反,以色列的节水产品却占领了我们的不小市场。

这样的故事令人深思,有一个农民,他把县里给统一装的喷灌嘴子拧下卖了,给孩子换糖吃。他说:“那个嘴子像沾上了胶一样,总是堵得不出水。我要它干啥。”有不少农村人把那种不太好用的设备当作了累赘。

尽管这样的产品并非出自农灌所,所长庞鸿滨所长也不护短。他说,这些年,我们的节水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相对薄弱,新技术储备少。搞得大多是单项技术,彼此间缺乏有机集成。具体到节水设备和材料,表现出工艺落后,功能单一,配套性差。尽管在节水上取得不少成果,在研发阶段表现出显著的节水增产增收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产品、配套的应用设施和规范化的技术产品标准,所以难以大面积推广。

据了解,我国现能成批生产供应包括渠道防渗衬砌、管材和管件、喷灌机具、微灌设备等节水灌溉材料及设备,但在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确实存在较大问题。

前两年,水利部对16个省市的35家企业的50种节水灌溉产品随机抽样检测,发现了不少质量问题。如铝合金管道因壁厚减薄超标太多不合格,接头密封性和自泄性差,管件耐压低且结构落后;塑料喷头耐水压低、喷嘴互换性差、技术参数与实测值相差较大;PVC管材耐压性能差,管道连接件密封性也较差。微喷头和滴头制造偏差的合格率仅为33.3%。这些抽检的大多还是国内比较知名、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小企业的质量问题就更多。

在产业化方面,之所以好的成果未能很好走向市场,有一个原因是又小又分散的企业很难接受研究单位的新技术,企业缺乏自身发展能力,长期依赖国家投入,技术改造困难,生产条件落后,往往导致节水灌溉成果难以转化市场。加上设备生产分散零乱,配套性差,农民不易掌握,服务体系又不健全,农民购买新设备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中国农科院翟院长依然严格要求他的部属,要适应里外环境的变化。他说,要把现有以小生产方式制造和供应节水灌溉设备的模式,由工业化方式取代,将节水灌溉设备的研究紧紧地与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纳入产业化轨道,促进节水灌溉设备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

“你为什么不想节水?”在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看来,这个本不该问的问题值得玩味。翟院长以此提醒科技人员就诸如此类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既然我们是为农民服务的,我们就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否则,两三年后,我们就得问自己,我们搞节水研究究竟是为什么?”

不鼓励仿造外国货

农灌所的专家们正为一些单位看不上国货的现象而担忧的时候,也出现过一些仿制品,有的效果并不差,但作为农灌所的顶头上司,翟院长不鼓励这种做法。“指望一个仿制,不解决实质问题,搞得再好也没有用。”翟院长心目中的产业化,不是看你学外国的东西像不像,关键是要创新和符合自己的国情和实际。“自己的创新在节水设备上派上了用场,农民欢迎,才是真正的成功。”

尽管“崇拜”洋货的人也坚持自己与众不同的理由,但在“节水产品上要适合国情”这一点却和大家形成共识。一用户说,“不合中国实际的节水设备我们不要;至于质量不合格的,肯定不考虑。”

“节水=傻子”?

节水灌溉并没有被大多数的农民所接受,甚至简化成了“节水=傻子”的公式。显然这是一个悖论。偏偏事实让人啼笑皆非。农民固守“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一些基层领导和干部,为了短期经济利益,拼命超采地下水。加上灌区的农田灌溉水水价仅为供水成本价的1/3~1/2。从而导致农民不珍惜水。真要有哪家购买了节水灌溉设备,就会被人笑话。水价低的另一面又造成灌溉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入不敷出,于是,便鼓励农民多用水。有识之士吁请有关部门,适当提高水价,实行鼓励节约用水的科学水价制度,对于浪费水的行为,实行惩罚性水价。

对农业用水进行限制,采用非充分灌溉制度,是以降低单产换取提高区域总产。科技人员说,这样做,单个农户不会受益。就是在水资源充沛的地方,单从改变灌溉技术来说,农作物增产的幅度也不会太大。

农灌所研究人员李英能认为:“节水灌溉的最大受益者是国家,中国的国情,除了发展温室大棚或经济作物等高产出的节水灌溉,以业主或农民为主投入外,应该以国家投入为主。”

让领导雾里看“花”不可取

据反映,有些地方,沿国道成线、成片修建供参观用的所谓“样板工程”、“旅游农业”等花架子。有的节水灌溉工程本有比较完整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为了好看,又重复修建喷灌工程。上级参观时开喷灌,实际生产再用管灌。科技人员认为,我国各地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大。因此,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取适宜各地节水灌溉的技术和模式。适用什么技术,就用什么技术,经济条件许可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不应照搬国外做法,更不应盲目追求高标准,一哄而上,搞一刀切。要以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经济效益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节水灌溉的热情。

城郊农业宜发展喷灌微灌

喷灌和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等,是先进的灌溉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作用。但也不是什么地方都适用。据介绍,美国的喷灌在全国使用达到50%,以色列达到30%,中国才有2%,原因是国情不同。

专家强调,使用喷灌等先进灌溉技术需要看对象。有着多年节水农业经验的著名农灌专家贾大林说:运用喷灌、微灌、滴灌,比较适合蔬菜、果树、花卉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适合选择水源缺乏、实施地面灌溉困难、有天然水头落差的地方,这对经济实力强、农民技术水平较高、适度规模经营、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的城市郊区比较适合。北京市大兴县庞各庄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建有粮田管、喷灌面积5200亩,中心示范区微灌325亩,节水示范实验基地滴灌110亩,果树滴灌300亩,菜田保护地滴灌节水950亩。示范区获得年节水150万立方米。

其实,节水灌溉有多种方式。贾大林认为:我国地面灌溉面积占到总灌溉面积的97%,地面灌溉还是占主导地位。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减少田间渗漏及无效的棵间蒸发,能够节约大量用水。这些技术耗能少、投入低、农民容易掌握,节水效果也明显,应当大力发展。据统计,近年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在全国已发展到7800万亩,很受农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