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种稻的灌溉技巧办法

发布日期:2019-03-21 06:14

采取科学合理的灌溉技巧办法,能够大力提高盐碱地水稻生产能力,增长经济效益。盐碱地种稻,在栽培管理各阶段应采取相应的灌溉技巧办法。

一。育秧期恳求经过灌溉,调节泥土温度,满足秧苗需水;调节温度,提高积温,并避免早春低温冷害;下降盐碱度,避免秧苗受盐害。尽量选择盐碱轻的地块做苗床,恳求泥土含盐量小于0。2%。每个单元内苗床数不超过10个,苗床长10—25米、宽1。4—1。6米,床间沟宽0。4米、深0。3—0。4米,床头排水色深0。5米。联结做苗床灌溉洗盐,灌水浸泡6小时后将水排净。此后设置隔离层,铺放腐殖土,上水整平后播种,覆盖经过筛的营养土0。5厘米厚。出芽前维持泥土湿润,通透性好,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0%—90%,通常壤土应节制在20%左右。1叶期秧苗耐盐碱能力相对较高,能够恰当节制灌水量,维持较好的泥土通透性,增进秧根生长。2叶期至3叶期,秧苗由异养阶段向自养阶段过渡,对外界不良环境抵挡力很弱,耐盐碱能力较低,此时要加强管理,并及时补施肥料。3叶期,秧苗耐盐碱能力最低,抵挡不良环境的能力弱,但耐缺氧能力加强,能够恰当增长灌水量,维持床面湿润。若揭膜通风,要避免床面返盐和秧苗蒸发失水,恳求床面有1厘米水层。4—5叶期,秧苗耐盐碱能力加强,生长速度加快,管理上恳求揭膜炼苗。但如果外界气候单调,风力较大,盐分会上升,要特别留意避免盐害发生。

二。泡田期盐碱稻田泡田期灌溉,既要满足水稻正常插秧,又要淋洗泥土盐分。泡田前先整地,新开盐碱稻田要将重碱斑深挖50厘米,挑土筑堤,此后将轻盐碱土回填坑内。集中泡田,机械耙地,做到寸水不露泥,免得低处淹苗、高处落干死苗。泡田整平后及时补水。

在轻度盐碱稻田,一次泡田用水节制在每亩100—150立方米,经过渗漏进行排盐。在新开的盐碱较重的地块(泥土含盐量大于0。3%),联结泡田排一次盐碱。插秧期每亩补水30—40立方米。泡田期5厘米泥土含盐量通常节制在0。1%以下,PH值小于9。2;田面水PH值小于9。0。在氯化物盐碱地上,能够将泥土含盐量节制在0。2%以下,PH值节制在8。0以下,田面水矿化度小于每升2克。

三。本田期秧苗移入本田后,因为根系和茎叶受伤,容易引起生理性失水,加上泥土盐碱含量高,容易发生盐害死苗。此时灌溉上既要保证秧苗的水分平衡,又要避免发生盐害。

返青期水层深度以2—4厘米为宜。这样既能维持水分平衡,又能够起到压盐洗碱的作用。在新开稻田,切忌插秧后水落干,否则只需3—4小时,地面返盐就能够使水苗枯死。

水稻分蘖期,高度饱和的湿润泥土和1—3厘米的浅水层,有利于增进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在分蘖盛期,因为植株集体密度大,泥土返盐率下降,加上灌溉的淋溶作用,稻田地下水相对形成一个淡水层,此时盐碱已不是影响水稻生育的主要抵触。即使在新开发的盐碱地稻田也能够在水稻分蘖末期恰当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