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19-03-19 06:19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一般在出穗后显症,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5叶上生1~4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如笋状;还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7片叶显症。雄穗染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雌穗染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偶而侵染叶片,形成长梭状斑,裂开散出黑并有杂乱的黑色丝状物。在玉米的生长后期,穗子上长黑瘤子、黑包,一般是由玉米黑粉病或玉米丝黑穗病引起的,统称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较为普遍的玉米丝黑穗病为真菌系统性病害,其病原菌为孢堆黑粉,属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属,病组织中散出的黑粉为冬孢子,冬孢子黄褐色至暗紫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9~14μm,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在成熟前常集合成孢子球并由菌丝组成的薄膜所包围,成熟后分散,在玉米苗期侵入植株,一般到穗期才表现典型症状。

叶片侵染图玉米丝黑穗病菌图像

玉米黑丝穗病的发病原因具体有哪些呢?

一是土壤带菌率高。玉米黑粉病和丝黑穗病是玉米主产区的常见病害,常年病株率在5%左右。由于田间菌源的逐年积累,土壤带菌率较高,直接导致了玉米丝黑穗病的频繁发生。

二是气候条件影响。如果部分玉米播种期偏早,不少地块是造墒抢播的话,从播种到出苗期间地温较低,地温上升慢,拉长了玉米出土和幼苗发育初期这个易感病阶段,而玉米抽穗后雨水偏多,给病原菌创造了更多的侵染机会,导致了玉米丝黑穗病的严重发生。

三是对种子处理不当。播前对可能带菌的玉米种子未拌种或拌种技术不当,是造成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症状特点:此病属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往往全株无收成。成株期病穗分两种类型:

①黑穗型: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

②畸形变态型:雄穗花器变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呈多叶状;雌穗颖片也可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呈束」猖头状,整个果穗畸形。田间病株多为雌雄穗同时受害。

玉米丝黑穗病菌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玉米丝黑穗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甚至7~8年。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新区,带菌种子是重要的第一次传播来源。带菌的粪肥也是重要的侵染来源,冬孢子通过牲畜消化道后不能完全死亡。总之,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粪肥,再次是种子。成为翌年田间的初次侵染来源。

玉米得了丝黑穗病有没有可补救的办法了吗?当然有,不过玉米黑穗病一旦发病,再进行药剂防治已无作用,只能采取如下措施进行田间管理,以降低来年的发病率。

措施一: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病害,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播前采用药剂拌种。

1.近年来推广使用“立克秀”、“戊唑醇”等药剂拌种,一方面可以杀灭种子上可能带有的病菌,另一方面可以阻止土壤中的病菌侵染。

2.用根保种衣剂包衣。玉米播前按药种1:40进行种子包衣或用10%烯唆醇乳油20g湿拌玉米种100kg,堆闷24小时,防治玉米丝黑穗病,防效优于三唑酮。

3.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三陛酮乳油拌种或40%拌种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7%拌种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2%拌种,采用此法需先喷清水把种子湿润,然后与药粉拌匀后晾干即可播种。

措施二:实行3年以上轮作调整播期,提高播种质量,适当迟播,采用地膜覆盖新技术。及时拔除新病田病株,减少土壤带菌。

措施三:对有玉米丝黑穗病症状的玉米植株连根砍伐,带出田外集中进行深埋或焚烧。严禁进行沤肥或用作牧草,因肥中或牲畜取食后的排泄物中带菌,会造成来年继续感染。

参考文献:1.中国农业信息网、云南农业信息网

2.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冯艳春等.2006年《玉米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