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病怎么防治,大豆菌核病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19-03-19 00:50

田间症状:

大豆菌核病在大豆苗期到成株期均有发生,尤其开花结荚后危害较重。幼苗期发病先在幼苗茎基部发病,以后向上扩展蔓延,病部呈深绿色湿腐状,上有白色菌丝体,病势加剧幼苗倒伏、死亡。成株期一般在茎部或茎基部产生暗褐色不定形或条状病斑,扩大后可绕茎一周成一段段病斑,后呈苍白色以至枯死,可造成茎秆折断,潮湿条件下病部生白色絮状菌丝体,其中杂有大小不等鼠粪状菌核。病茎内部中髓变空,菌丝充满其中,并有菌核散生。后期遇干燥条件茎部皮层纵裂,维管束外露呈乱麻状。病重时植株枯死,病轻时部分分枝和豆荚提早枯死而减产。病叶呈湿腐状,也可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黑色菌核。叶柄、分枝发病表现为病部苍白,后期表皮破裂呈乱麻状,其上生有白色菌丝体和黑色菌核。豆荚病部变褐,后呈苍白色,结小粒或不结粒,大多荚内种子腐败或干缩。

防治:

1、不要大豆连作或与向日葵、油菜、杂豆进行轮作和邻作,应与禾本科作物如麦类、谷子、玉米等采取3年以上轮作,以回避菌源。

2、发病田应在收割后进行深翻,将菌核埋入土壤深层,并将病残体清出田外,减少菌源。

3、大豆出苗后及时中耕培土。不但可以促使侧生根形成,减轻根腐病为害,还可将菌核埋入土壤深层,或将菌核萌发的子囊盘切断,减轻病情。

4、药剂防治:大豆2-3片复叶期是菌核病防治的适当时期。如长期干旱、无雨,可适当推迟防治至发病初期,出现田间中心病株时,在气象预报的基础上防治。

(1)25%咪鲜胺乳油1.5升/公顷,兑水喷雾。

(2)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克/公顷,兑水喷雾。

(3)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克/公顷,兑水喷雾。

(4)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剂1500克/公顷,兑水喷雾。

一般于发病初期喷一次,7~10天后再喷一次,喷雾一定要均匀周到,才能获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