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蠹蛾疫情防控成效与体会

发布日期:2019-03-11 17:39

苹果蠹蛾属我国重点植物检疫对象,是目前世界上最为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具有适应广、食性杂、远距离迁飞、繁殖力强、为害严重、防治难度大等特点。该虫最早发生于欧洲,20世纪中叶,由中亚地区进入我国新疆,随之每年以约50km的速度向东辐射扩散蔓延。2006年以来,通过系统开展苹果蠹蛾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观察、监测预警、防治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普查与防效验证评估、防控体制和机制探讨等,取得了明显的防控效果。

1防控目标

将苹果蠹蛾平均蛀果率控制在1%以内,示范区平均蛀果率为0,发生面积年缩减50%以上,实现对内不为害、对外不传播。

2防控策略

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遵循“政府组织、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分区治理、依法防控、统防统治、群防群控、全面控制”指导思想。

3防控成效

经普查,2005年全县苹果蠹蛾发生面积占果树总面积的100%,果树平均被害率88.60%,平均蛀果率62.50%。经防控,2006-2010年全县苹果蠹蛾发生面积分别占果树总面积的100%、84.26%、21.60%、9.40%、4.90%,果树平均被害率分别为43.84%、14.17%、7.50%、7.02%、5.90%,平均蛀果率分别为5.59%、0.72%、0.61%、0.28%、0.21%。

4保障措施

4.1健全体制县上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政府副县长牵头,由农业、林业、财政、公安、工商、交通、供销、邮政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高、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各乡镇分别成立了相应机构。主要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明确目标任务,靠实责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4.2完善机制政府与部门、县与乡、乡与村、村与社、单位与个人分别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将疫情防控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县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实行包乡制,督导乡镇开展疫情防控;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实行包村制,具体负责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在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县、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深入乡、村巡回督察,通报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防控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全县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防控工作格局。

4.3加大投入苹果蠹蛾防控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06年以来,县上共购置投放防控农药7万千克、药械1000余台(件)、杀虫灯1200盏、性诱捕器3000个、黏虫胶0.40万千克,下拨防控专项补贴资金70万元。防控经费按照政府补贴,乡、村两级统筹和动员农户自筹相结合等途经解决,千方百计加大防控投入力度。

4.4强化宣传疫情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广泛发动群众,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该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扩大宣传覆盖面,年均召开专题会议、培训班、现场会等100余场(次),下发技术要点、防治建议卡、张贴宣传标语、悬挂警示牌等30000余份,结合科技“三下乡”、检疫“宣传月”、法制“宣传周”等方式开展咨询服务,保证宣传入户率达98%以上。通过广泛宣传普及苹果蠹蛾防控技术、疫情的危害性、防控的重要性,提高了防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了防控技术和水平,增强了扑灭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4.5监测预警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利用虫情测报灯和专用性诱剂,在全县7乡镇分布18个监测点,固定专人,实施“三日一查,定期观测”制度,严密监测发生动态,适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防治。设立苹果蠹蛾生活史观察点5个,结合室内与室外观察,掌握在该县的发生规律。

4.6统防统治疫情化防的关键阶段,县疫情防控小组确定化防的起止时间和具体措施。各乡镇分别组建3~4个专业机防队,按照县上的统一部署,统一时间、统一农药、统一监管,对辖区内所有果树,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树”的原则,展开“地毯式”喷药防治,每次化防面积占果树总面积的100%。

4.7全面普查9月份集中县、乡技术力量,根据县上制定的苹果蠹蛾疫情普查实施方案具体要求,以乡镇为单位成立普查组,按照县上为主、乡镇配合、属地管理,对境内所有果园及零星果树进行普查。详细掌握寄主范围、发生分布、为害程度及防效综合评估,为下一步制定防控方案提供依据。

5主要技术

5.1农业防治

5.1.1刮树皮果树休眠至发芽前,刮除树干翘皮、粗皮,消灭其中的越冬幼虫。

5.1.2树干绑缚诱杀8月初用作物秸秆、破麻袋等物,在果树主干距地面50cm处束圈,诱集幼虫,结合刮树皮集中烧毁。

5.1.3清理果园及时清理落果、蛀果,集中深埋或烧毁,防止幼虫转果为害。

5.1.4套袋5月20日前果实套袋防止幼虫为害果实。

5.1.5树干涂胶6月上旬到8月上旬,在主干距地面20cm以上处涂抹宽度为4~6cm的黏虫胶环,黏杀脱果后迁移的幼虫。

5.2物理防治4月中旬至9月底,果园内架设频振式杀虫灯或悬挂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成虫。频振式杀虫灯单灯控制面积为1~1.30hm2,2~3d清理1次虫体,做深埋处理;单诱捕器控制面积1km2左右,每10d更换1次黏虫胶板,60d更换1次诱芯。

5.3化学防治

5.3.1休眠期早春果树发芽前,用20%氰戊菊酯EC或2.50%溴氰菊酯EC80~100倍液,喷洒于树干、粗枝上,防治越冬幼虫。

5.3.2生长期第1、2代幼虫蛀果前,即从5月中旬和7月中旬开始,分别连续喷药2~3次,间隔期为8~10d,选用4.50%高效氯氰菊酯EC1000~1500倍液、或2.50%溴氰菊酯EC3000~4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EC2000~3000倍液、或2.50%氯氟氰菊酯EC2500~3000倍液进行全树喷施。药剂交替使用。

5.4检疫防治

5.4.1产地检疫结合普查准确掌握疫情的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

5.4.2调运检疫对调出的果品、包装物及运输工具实施检疫。

5.4.3市场检疫在果品交易场所检疫检查,严禁虫果上市流通。

5.4.4在交通要道设立公路疫情检疫检查站,实行24h值班制,对进出车辆进行检查。

6意见建议

6.1实现苹果蠹蛾彻底扑灭,任重道远,应建立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常抓不懈,防止疫情反弹,功亏一篑。

6.2疫情防控是政府行为,属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应责无旁贷,全力以赴,将植物疫情与动物疫情同等对待,高度重视,从全方位给予支持。

6.3相邻县(疫)区之间,应加强沟通协作,共守“同盟”,不折不扣地实施各项防控措施,确保“一方平安”。

6.4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物理防治技术。避免农药品种单一,苹果蠹蛾产生抗性。

6.5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项目,加大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技含量,充分借助项目资源,储备技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