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杆潜蝇的防治

发布日期:2019-03-11 04:26

我乡这几年有一种新的水稻害虫发生,以幼虫钻入稻茎为害新叶,生长点及幼穗,造成稻穗呈“刷子头”的现象,大部分农民认为是水稻品种的问题,实际就是稻杆潜蝇的危害。今年我乡发生稻杆潜蝇的面积为9000亩,占全乡水稻面积的70%。为了让更多的技术人员和农民了解它的特征、特性和危害症状,我将此害虫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方法推荐给大家,以供参考。

稻杆潜蝇,属双翅目、杆蝇科,别名稻杆蝇,稻钻心虫、双尾虫,国内分布于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过去为次要害虫,但近年来四川、重庆、贵州、浙江、江苏等稻区呈迅猛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山区、丘陵等气候较凉的地区更是爆发成灾,局部地区受害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螟虫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对象:水稻、麦及游草、稗、看麦粮、棒头草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以幼虫钻入稻茎为害心叶、生长点及幼穗,一般初孵幼虫钻入后5—8天出现被害症状,苗期受害,被害心叶抽出后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孔洞,以后发展为纵裂长条、叶片破碎、主茎生长点受害后、分裂增加、植株矮小、抽穗延迟、穗头小、秕谷多。幼穗分化期受害,颖花退化。形不成正常的谷粒,抽穗后表现为穗上部1/3或部分无谷粒。仅少许退化发白的枝梗或畸形小颖壳,称“白头老仙”、“刷子头”。严重时,穗成白色,直立不弯头,与螟虫百穗相似。抽穗后,幼虫只取食叶鞘,仅造成一点小伤痕,水稻受害较轻。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3—3毫米,鲜黄色,胸背有3条黑色粗大的纵斑,腹部各节背面基部有黑褐色横带,第一腹节背面两侧各有一黑褐色小斑点。卵长椭圆形。幼虫老熟时体长约10毫米,淡黄白色,有光泽,近纺锤形。前端略尖,口器呈黑色,尾端分两叉。蛹长约6毫米,淡黄褐色,尾端分叉同幼虫。

防治方法:1、水稻移栽前4-5天用48%乐斯本乳油,每亩100毫升喷雾防治。2、水稻移栽后20-30天每亩用48%乐斯本乳油100毫升喷雾防治,或用40%氧乐果乳油每亩100毫升喷雾防治,也可用20%氰戊氧乐果每亩100毫升喷雾防治。3、当水稻破口时用以上农药之一,用法用量一样,进行稻杆潜蝇的最后一次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