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19-03-02 20:51

1、为害症状

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症状相似,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形成黑褐色小病斑,然后向上、下扩展成为黑色的细条线。病斑在扩大的同时,病菌浸染到叶鞘内部及茎秆,生成同样的黑色条斑,最后使茎秆基部变黑腐朽。病株上部失去光泽、叶片青萎、枯黄,稻穗发白,谷粒空瘪;重时病株软化,倒伏。剥开病部可见叶鞘和茎内有无数黑色细小菌核。病较轻者,茎基节间淡褐色,茎内仅见白色菌丝。灰褐色,边缘褐色,分界明显,茎部受害变褐枯死,一般不倒伏。后期在叶鞘组织或茎杆内形成小的球形或圆柱形菌核。褐色菌核病侵害稻的叶鞘和茎。病斑褐色椭圆形,常相互连接成大病斑,中心灰褐色,边缘褐色,分界明显。茎部受害变褐枯死,一般不倒伏。后期在叶鞘组织或茎秆内形成小的球形或圆柱形的菌核。

2、发病特点

病菌的菌核在稻草、稻桩上或散落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整地灌水时,菌核浮在水面,当气温回升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病菌可由叶鞘的表面直接侵入或由伤口侵入,依靠气流或稻飞虱、叶蝉等传播,使病害不断扩展。病菌发育适合温度,小球菌核为25~30℃,小黑菌核为25~32℃,褐色菌核为30℃,在双季稻区如5~6月及8~9月降雨多,湿度在90%以上,有利于发病;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是引起发病的重要原因;田间后期脱水过早,特别是孕穗到抽穗灌浆期田间缺水,遭遇干旱,会加重发病;长期深水、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也重。稻飞虱、叶蝉等为害削弱了水稻的抗病力,将加重菌核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良种,特别是加强肥水管理,是防治菌核病的关键。肥水管理同稻瘟病。如发现稻株失去光泽,稻穗发白,出现萎焉现象,应立即灌水抢救,以减轻发病。

(2)药剂防治。

拔节孕穗期结合调查纹枯病时,如发现菌核病为害蔓延时,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75克兑水喷雾,或用10公斤生石灰拌细土撒施。注意药液喷至下部叶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