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显成效

发布日期:2019-03-02 04:39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几年在我县水稻上发生的一种新的病害,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它是由白背飞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水稻田间病害发生越早,造成的危害损失越大。查田间病害现病后,由于目前尚无特效药剂治疗,农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让其造成损失。防治该病最好的途径是“治虫防病”。

今年我县中、晚稻黑条矮缩病发病面积惊人,平均达到70%以上。究其原因,除了与稻飞虱带毒率上升外,再就是农民群众对传毒媒介——稻飞虱田间防控工作仍然延袭以往的达标用药,忽视了对水稻生育前期少量虫源的防控;另外,在水稻鳞翅目害虫发生时大面积应用对刺吸式口器没有兼治作用的药剂,致使初迁入稻田的飞虱能迅速传毒。根据科技入户指导员抽样调查,中稻田发病面积占78%,晚稻田占63%,早稻田现病面积不足7%。产量损失程度尤其以中稻杂交稻为甚,一般田块为5-13%,严重田块达71%,平均在20%左右。由于受黑条矮缩病的影响,许多种植超级稻的田块未能达到超高产的目的。

而在科技示范户应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田块中,基本上看不到水稻黑条矮缩病现病现象。他们的作法是:秧田期全面应用吡虫啉、丁硫克百威、甲淮盐等药剂。在防治稻蓟马、稻纵卷叶螟、螟虫时对稻飞虱进行兼治;大冲、大畈在4月底开灯诱杀初迁入的稻飞虱成虫,或用粘虫板进行粘杀。水稻大田期在应用BT乳剂、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时兑入喀嗪酮对稻飞虱进行兼治,部分农户甚至实行稻田养鸭,多种措施使田间稻飞虱虫量始终压制在一个较低水平。通过对30户示范户的调查,共抽查148块田,其中中稻110块、晚稻38块,在水稻秧田期至孕穗抽穗期,田间稻飞虱虫量一直控制在100头/100丛以内,并且在水稻收割前一个月左右便停止了药剂防虫。示范户水稻病田率、病丛率分别为:中稻3.8%、0.2%;晚稻:5.6%、0.35%;产量损失均不足1%,效益非常显著。

通过采用多种防控措施,严格控制稻田前期虫媒基数,实现“治虫防病”的目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