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用什么药防治?

发布日期:2019-02-28 12:07

一、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

小麦赤霉病又叫烂麦头、红麦头、麦穗枯,在我国南方冬麦区,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地经常流行危害。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

1、苗腐症: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手拔病株易自腐烂处拉断,断口褐色,带有粘性的腐烂组织。

2、茎基腐症:小麦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3、秆腐症:多发生在小麦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病斑也可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4、穗腐症:发生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密生小黑点,即子囊壳。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一般小麦受害后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且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二、小麦赤霉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住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而越冬。在条件适宜时子囊壳释放子囊孢子,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经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

小麦齐穗后20天内最容易感病,以扬花期感病率最高。高温高湿会使病情发生迅速。在小麦开花灌浆阶段闷热、连续降雨、潮湿多雾的天气,易发生赤霉病。一般迟熟、不耐肥的品种、或田间病残体数量大,带菌量高的地块、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偏施氮肥,田间潮湿郁闭,赤霉病发生严重。

小麦不同生育期对病菌侵入的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最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

三、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小麦品种,是控制赤霉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可选品种有鲁麦14号、烟农15较抗赤霉病。

2、深耕灭茬,清除病残体,适期播种,合理施肥、浇水,避免大水漫灌等栽培措施,降低农田小气候的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环境是防治赤霉病的一项基础措施。

3、小麦种子在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2%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30分钟,晾干后播种。

4、最佳施药时间是扬花期,应于扬花10%~50%时施药。药剂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戊唑醇乳油1000倍液。可隔5~7天再喷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