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19-02-26 09:19

一、分布与危害:水稻纹枯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麻秆子。近几年,随着杂交稻和其它矮秆品种的推广种植,密植度提高和肥水施用不当,水稻纹枯病已成为我县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它主要危害水稻的叶鞘及叶片,也能危害稻穗,影响水稻灌浆,籽粒不饱满。严重时引起茎基腐烂,植株枯萎倒伏,损失大,可造成减产30%-50%。在我县除危害水稻外,还可侵害小麦、玉米、豆类、花生、稗草等作物和杂草。

二、主要症状:一般从水稻的分蘖期开始发病,先危害叶鞘,再侵害叶片。初发病时,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象开水烫了一样,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褐色,中部淡褐色或灰白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病斑基本相似。天气潮湿时,肉眼可见病斑上长出象蛛丝状的菌丝体,以后菌丝体集结成紫褐色籽粒状的菌核,易脱落。

三、发生规律:纹枯病属真菌病害,是一种喜欢高温高湿的病害。在气温22度以上,相对湿度在97%以上开始发病,但以25-31度、湿度饱和时发病最重。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生,孕穗前后为发病高峰,乳熟后病情下降。在菌核残留多的老病田,以及偏施氮肥、秧苗生长过密、通风透光差、长期淹深水等情况下发病重,特别是在水稻封行到灌浆期,如遇高温、连续阴雨,病害将严重发生。受害稻株因部位不同,损失差异很大,病害在稻株上扩展部位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四、测报办法及防治适期:每块田选择5个点(田的周围和生长茂盛的地方定点),每点调查20丛,共100丛。一般在圆秆后孕穗前,病丛率达到20-30%时,应立即施药防治。但对历年重病田、感病品种和发病早的高产田,即使病丛率未达到上述指标时,也应提早防治。

五、防治措施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纹枯病的田间菌核是次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一般应在灌水整田时,用畚箕捞去浮在下风头水面上的浪渣,尽可能大面积连片打捞,并坚持在各季稻田或每年打捞,并将打捞的菌核带出田外集中烧毁。

2.加强水肥管理。为了防止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应抓好以水肥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1)在用水上采取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露田、晒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胚、湿润长穗、不过早断水、防治早衰。(2)在用肥上应施足基肥,及早追肥,氮肥、磷肥、钾肥相互配合使用。不要集中施用过多的氮肥,避免过早封行。(3)在栽培上要做到合理密植。在保证基本苗数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放宽行距,改善群体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应在病丛率20-30%时施第一次药,隔12-15天施第二次药,天旱时病丛率40-50%时施药。亩用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25-50克、或20%纹枯净可湿性粉剂30-50克兑水对准稻株基部喷雾,或亩用50%稻保A(可兼治螟虫及飞虱)1包兑水喷雾,或用30%稻丰灵,每亩用药0.25kg,抽穗前7-10天施药,并可兼防稻瘟等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