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技术建议

发布日期:2019-01-11 11:47

一年一度的小麦秋播工作即将到来,抓好小麦播种期的病虫防治是确保苗全苗壮的关键。针对近几年小麦主要病虫草害发生情况,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制定了我县2017年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技术建议。

一、农业栽培措施:

1.秋播前及时清除田边地头的杂草:破坏灰飞虱、土蝗(蚂蚱)及蟋蟀的活动场所和栖息地,减轻虫害及小麦丛矮病的发病几率。

2.轮作倒茬或深耕:小麦全蚀病和纹枯病发生重的地块尽量采取与棉花、蔬菜、甘薯等非寄主作物轮作2-3年的方法;有条件的乡村,可对连续旋耕3年以上的地块进行一次深耕,耕深20-25厘米。以上措施可有效减轻小麦全蚀病和纹枯病等病害发生程度。

3.选用抗病、节水、稳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今年我县推广的小麦品种主要有:衡4399、观35、邯麦17、农大399、石新828等。发生全蚀病、黑穗病、黑胚病的麦田小麦不得留作种用。

4.适期晚播、适宜播量:10月10日左右播种可减少病菌的侵染时间,减轻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的发生程度,采用先种无病田,后种有病田的方法;播量适宜,可改善群体结构,减轻病虫害发生。

5.增施有机肥、氮肥,适量施用矿物质肥、生物菌肥等:近几年小麦播种后气温偏高,秸秆还田的地块氮肥需要量大,因此应适量使用速效氮肥,同时要增施有机肥、矿物质肥和生物菌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抗逆能力。

二、播前病虫防控技术:

(一)土壤处理

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2-2.5公斤或5%毒死蜱颗粒剂2-3公斤于耕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耕翻入土中。

(二)种子处理

1、小麦全蚀病。有全蚀病发生的地块,不论是否包衣种子,均应采取防治全蚀病的专用拌种剂进行拌种,或与杀虫剂混拌等配套措施。

①用12.5%全蚀净(硅噻菌胺)20毫升,对水0.5—0.75公斤,拌麦种10公斤,搅拌均匀后堆闷6—12小时,晾干后播种(应避光操作,严禁日晒)。

②用2.5%适乐时(咯菌腈)10-20毫升加3%敌委丹50-100毫升加适量水拌麦种10-15公斤,晾干后播种。用药量按发病程度高低适当增减。

2、小麦黑穗病类、根腐病、纹枯病等病害。可选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30毫升兑水150毫升,处理种子15公斤,堆闷3小时后晾干播种;或选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5-6毫升兑水150毫升,拌麦种15公斤,堆闷6小时后晾干播种。

3、蚜虫、地下害虫、灰飞虱

亩用70%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50-70克拌种,对小麦蚜虫的防控效果可达90%以上,且省工省时,同时兼治地下害虫和灰飞虱,预防丛矮病和黄矮病发生。

如主要防治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对水5公斤,拌麦种100公斤,拌后堆闷2-3小时,晾干后播种。注意用药量(制剂)不得超过种子重量的0.2%,以免影响发芽。

(三)病虫混发区

对于病害、虫害混合发生地块,根据病虫发生种类选用上述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拌种,达到一拌多防的效果。但要注意:先拌杀虫剂,闷种晾干再拌杀菌剂;先拌乳剂,待吸

收晾干后再拌粉剂。拌种结束后一定要及时摊晾,拌后的种子一般不宜久放,要随拌随用。拌种一定要注意用药量,以免影响种子发芽。

三、苗期主要害虫防控技术

1、喷施保护带防治灰飞虱预防病毒病:

没有用吡虫啉拌种的地块,小麦出土后,立即喷施10%吡虫啉1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2000倍液防治蚜虫和灰飞虱,小块麦田特别是靠近闲地、棉田的地块要全田喷施,大面积连片麦田在田边地头喷5-10米的保护带。

2、苗期注意查治土蝗、蟋蟀:

土蝗、蟋蟀主要对早播麦田造成威胁。小麦出土后,对每平方米有蝗虫和蟋蟀5头的地块,立即用药防治。具体方法:

(1)撒施毒饵:亩用40%毒死蜱乳油80—10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对水3公斤,拌炒香的麦麸2.5公斤,制成毒饵,于傍晚撒于麦田。

(2)喷雾防治:用菊酯类农药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