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晋麦70

发布日期:2018-12-28 13:23

晋麦70是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育种所育成的抗旱节水型冬小麦新品种。2001年3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一、特征特性。晋麦70全生育期267天左右,属强冬性中熟品种。出苗后芽鞘绿色,幼苗健壮,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抽穗后,茎叶披有明显腊质,植株灰绿色,叶半披。植株长相清秀,叶片功能期长,成熟落黄好,灌浆速度快,穗层整齐一致,大穗大粒。株高75厘米左右,茎秆坚韧抗倒。穗呈棍棒型,长芒、白壳、白粒,子粒硬质。千粒重35-40克,穗粒数26-30粒,成穗在375万穗/公顷以上。抗旱、耐旱,抗热性好,适应性广,生产潜力大,库容弹性强,在旱年增产,在丰年高产。由于茎秆粗壮,具有弹性,抗倒伏能力强,可以种植在一般水肥地,株高85-90厘米,在比其它品种少浇1-2水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是典型的高产节水型小麦新品种。抽穗成熟比对照晋麦53略晚2-3天。

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进行抗锈鉴定,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该品种对条锈混合菌具有良好抗性,对优势小种30、31以及叶锈病表现轻感。在本所连续两年的大田抗蚜鉴定中,表现突出,抗蚜为1级,属高抗类型。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品质分析结果,粗蛋白15.15%、湿面筋33.6%、沉降值35.0毫升,属面条、馒头专用小麦品种。

二、产量表现。1995年3行区进行鉴定试验。1996年、1997年在本所水地进行两年品比试验,比对照京841平均增产20%。1998-1999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肥旱地组区域试验,1998年平均产量为3007.5千克/公顷,比对照晋麦53增产12.6%;1999年平均产量为2907.0千克/公顷,比对照晋麦53增产15.2%。两年平均产量为2964.0千克/公顷,比对照增产13.6%,排名第一位。1999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肥旱地组生产试验,六个点有五个点增产,平均产量2517.0千克/公顷,比对照晋麦53增产6.5%。

三、生态适应性。晋麦70可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及全国北部冬麦区肥旱地、中等水肥地种植,也可在山西临汾东西山旱垣地以及陕西延安、甘肃天水等地种植。

四、栽培技术。播种期以9月下旬为宜。旱地适宜播量187.5-225.0千克/公顷,水地适宜播量150.0-187.5千克/公顷,以粉锈宁或拌种双进行拌种。

水地要浇好越冬水。3月上旬对麦田进行搂搭,保墒增温。4月中下旬起身拔节后,喷施灭草枯。在小麦拔节后追硝铵225-300千克/公顷或尿素225千克/公顷。

在小麦抽穗前后进行叶面三喷—喷肥、喷药、喷激素。喷肥,以磷酸二氢钾为主,搭配尿素、叶面宝等。喷药喷粉锈宁。喷激素,以920膨大素为主,搭配其它微肥及高效叶面肥。三喷时期,第一次扬花期,喷磷酸二氢钾1500克/公顷,内加硼砂1500克/公顷,920膨大素6克/公顷。第二次灌浆初期,喷磷酸二氢钾1500克/公顷,内加粉锈宁1500克/公顷,920膨大素180克/公顷。第三次灌浆中期,喷磷酸二氢钾1500克/公顷。三喷每次用水量750千克/公顷。水地在小麦挑旗后10-15天内浇扬花灌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