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裂核症状
桃果裂核是影响桃树生产的严重问题之一,早、中、晚品种都有裂核现象,以中、晚熟品种最为严重。
桃果裂核属于生理病害,发生后不正常早熟,果大而轻,严重时从果柄着生处开裂,外果皮底色为不健康的黄绿色。沿果子中线掰开,果肉带丝状果胶,肉质松软,细胞间隙大,味淡,水分少,甚至带苦涩味。
桃裂核发生时期
桃裂核现象一般发生在果实发育的两个时期。第一期是在核尚未木质化时,发生在核的内层部分;第二期是在已硬化时发生。有时裂核使胚与核脱离,使胚不能获得营养而退化。早中熟品种的裂核果大部分能成熟,而晚熟品种则常脱落。在中早熟品种中,特别大的果实,养分水分输送变化剧烈,裂核发生多。双胚果裂核多。双胚现象的多少因年份(气候不同)、品种而异。
早熟品种在核未完全木质化时,果实即开始迅速生长,较易发生裂核。有些硬核较晚的品种如菲力浦,在开始硬核时,凡促进果实增长的处理或措施易引起裂核。如过早疏果、霜冻、连续阴雨或大量灌水、铁丝绞缢主枝等。如果叶果比过大,当空气干燥时叶面蒸发大量水分也能造成裂核。
预防桃裂核措施
桃裂核果味淡,易引起种子霉烂而降低其商品价值,不耐贮运,不宜制罐加工。目前防止桃裂核较困难。有效措施是在裂核频繁的地区选用对裂核不敏感的品种。另外,控制灌水,适当增加树体的负载量和推迟疏果,对裂核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