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高效种植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

发布日期:2018-12-03 00:53

大豆在我国的粮油米面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我国也有很多地区种植了大豆,要想进一步提升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就需要广大种植户能够充分掌握大豆高产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1大豆种植技术

1.1大豆栽培管理

大豆的栽培管理是大豆植株健康生长,提高产量的基本工作。所以大豆的栽培管理要保证其科学性,因地制宜。首先要根据栽种地区的实际气候特点确定合理的种植时间,播种深度要根据大豆品种和雨水条件恰当把控,避免出现较早播种与播种深度较深的现象,同时做好大豆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如果在播种前要喷施除草剂,要根据荒草数量来调整除草剂的药量。对大豆的施肥要结合田地土壤肥力和大豆植株的实际生长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除此之外,在田间管理方面,为了能够促进大豆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加强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提升肥料利用效率,一定要加强田间管理强度。

1.2大豆种植方式

就农安县目前的大豆种植工艺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窄行密植。植株高度较矮的大豆品种比较适用于这种方法,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要严格把控大豆种子的播种深度,只有保证大豆的种植深度均匀一致,才能促进大豆植株的健康快速生长,再加上肥料的科学合理配置,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二是三垄种植。三垄种植工艺属于一种全新的种植技术,该项种植技术对土壤和大豆品种以及种植人员的技术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三垄种植方法的实现是通过分垄分层进行落实的,在垄中施加各种大豆生长所需要的肥料,大豆的播种则全部采用机械化,提高播种速度。在进行翻耕工作时,还要根据大豆的长势来合理调配施肥量。

2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

虽然农安县大豆的种植历史悠久,种植者也具备不少的种植经验。但在面对一些大豆常见病虫害的时候,由于缺少权威的科学理论指导,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往往面临着许多困难。这严重影响着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种植户的种植积极性,极其不利于大豆产业的发展。所以说有效掌握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2.1大豆蚜虫防治措施

在大豆的生长种植期间,大豆蚜虫是最为常见的病虫害。在北方,大豆蚜虫常被人们称为“腻虫”,其爆发高峰期在每年的6月份,温度越高、越干旱的环境,蚜虫的活跃度越高。蚜虫的爆发将严重影响大豆的健康生长。大豆蚜虫主要对植株的叶片和茎产生较大的危害和损伤,如果在大豆的结荚期爆发,还会对大豆籽粒产生较大伤害,伤害方式是吸食植株叶片背面以及茎部的汁液。遭受虫害的叶片会发生卷曲,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植株的生长速度会减缓,所以植株通体较小,严重影响产量。除此之外,大豆还礼蚜虫的传播繁衍速度极快,如果不加以限制,将感染整片农田。要想有效的限制蚜虫的爆发,可以对大豆喷施40%的乐果800倍液或者40%氧乐果1000倍液。

2.2霜霉病防治措施

霜霉病是大豆生长期间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该病害对大豆的幼苗和籽粒以及叶片都会产生较大的危害。从大豆种子发芽开始一直到第1片叶子长出,在这期间霜霉病就已经开始感染,染病细菌会随着植株叶片的生长而快速扩散,随着病情的严重,植株叶片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首先叶片两边开始出现褐色的病斑,由于幼苗期间的叶片比较小,上面长出的病斑也不明显,所以很难被及时发现,但随着大豆不断生长发育,植株规模逐渐扩大,霜霉病的症状也越来越明显,此时叶片两侧会出现较多的褪绿色小病斑,而在叶片的背面则会形成一层灰白色的霉层。

在大豆的开花期间,如果该病没能得到及时的控制,那么大豆的产量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首先该病菌会在籽粒上形成一种灰白色菌层和大量的病毒孢子,然后病毒随着孢子进一步传播。霜霉病的爆发率较高,在每年的7~8月份是霜霉病爆发高峰期,雨水和潮湿的环境会加快病毒的传播,为了能够有效的抑制该病毒的进一步传播,一定要掌握以下两种常见的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方法

由于该病在种子萌发期就会感染,所以一定要选择抗霜霉病能力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同时采用轮作的方式种植大豆,增强植株抗逆性;

二是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药剂对土壤环境和植株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做到谨慎使用,可以用40%的乙磷铝可湿性粉剂以及25%甲霜灵药剂来对大豆种子进行拌种处理,此法主要产生预防效果,如果病害在植株生长期间已经爆发,则需要及时喷施乙磷铝药剂35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