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粘虫暴发,一夜变光杆防治需抓紧

发布日期:2018-11-24 12:19

粘虫,具有远距离迁飞和集中爆发为害特点,主要发生于小麦、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作物上。

玉米粘虫危害

玉米粘虫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故又名“行军虫”。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1~2龄幼虫

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

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

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

3龄以上幼虫

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玉米粘虫成因

降水过程较多,土壤及空气湿度大,气象条件非常利于夏玉米田块粘虫的发生危害。粘虫产卵最适温度一般为19-22℃,适宜的田间相对湿度是75%以上,温度低于15℃或者高于25℃,产卵数量明显减少,遇到高温低湿的气候条件,产卵量会更少。

幼虫不耐高温和低湿,气温19—23℃,相对湿度50%—80%最有利。当温度高达35℃或相对湿度降低到18%时,初孵化的幼虫都不能成活。

粘虫形态特征

粘虫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叫五色虫。

成虫体长15—17mm,翅展36—40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肾纹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亚缘线自顶角内斜至Mz;缘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

卵长约0.5mm,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

老熟幼虫体长38m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

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常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有变化);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

蛹长约19mm;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两侧的细短刺略弯。

玉米粘虫的防治

1、化学药剂防治。在粘虫的幼龄阶段,进行药剂喷药防治,常用的药剂可选用甲维盐、苦参碱、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进行防治。喷药时要均匀喷施在玉米植株上,心叶或地表上,喷洒在地表上时,要尽量打透,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粘虫幼虫。

2、卵块诱除。除了药剂防治之外,还可根据成虫产卵的特性,在田间置放扎成把的玉米幼苗、杨柳枝之类的物品引诱成虫产卵。并注意田间枯黄的玉米植株上是否有卵块,如果有的话也进行摘除和草把中的卵块集中处理并销毁。

在玉米粘虫的防治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当地植保部门发布的虫情监测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尽量把玉米粘虫防治在三龄以前。防治时间一般选择早晚幼虫取食的高发时间;喷药部位尽量施药在玉米心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