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黑束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发布日期:2018-10-11 23:53

1、发生概况

玉米黑束病是苗期根部侵染、系统性发生的病害。近年来,玉米黑束病在众多地区均有发生,而且发病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发病程度逐渐加重,发病率个别田块高达20%以上。根据试验测定结果,耐病品种平均单株产量损失率达14.67%,感病品种达66.0%,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威胁。

2、危害症状

最初发病是从玉米顶部叶片失绿和不规则变黄开始的,随后自上而下,从叶尖、叶缘向叶片基部逐渐枯黄死亡。发病株比健株略矮,茎秆细,其矮细的程度随病情而异。维管束变色是鉴别玉米黑束病最重要的特征。玉米12个叶片时,在外部呈现病状前剖茎检查,基部节维管束已开始变色。以后,当外部呈现黄枯时,内部维管束已经变色,轻者呈淡黄褐色,重者呈褐色,甚至黑褐色。以穗位节下3、4节和穗位节上1、2节最为明显。将带病节纵剖,上部近节处比下部重,边缘比中心重,节上病变不明显。

3、病原特征

玉米黑束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称直枝顶孢霉菌(Acri-moniesstriatumW.Game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称顶头孢(CephalosporiumacremoniumCorda)。菌丝常数根或数十根联合成菌索,菌丝有分隔,纤细无色。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呈长椭圆形或圆形,分生孢子梗单生,直立,长23.2~78.3μm,上部细,下部略粗,有时分二叉或三叉,顶端粘合成头状,大小2.9~8.7μm×1.5~2.9μm。

4、发病原因

4.1侵染循环

玉米黑束病田间无再侵染,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种子带菌特别是病株产生的种子,而发病的严重程度则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遗留田间的病残体包括根、茎等是土壤病原菌积累的重要来源,同时是次年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3]。

4.2发病条件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玉米黑束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由于病原菌在高湿条件下产孢量及菌丝体生长量大,在土壤积水、土壤盐碱、植株长势弱等条件下发病严重。此外,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氮肥用量过大的情况下均有所提高,播种期与病害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4.3与耕作措施关系密切

玉米黑束病的发生与耕作措施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般情况下,偏施氮肥、地膜覆盖、过量灌溉等不当田间管理措施均能加重该病的发生。

5、防治对策

5.1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或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是防治玉米黑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能从源头上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因此,需开展品种抗病性鉴定,选育和利用抗病杂交种。

5.2加强种子检疫,防止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

田间出现病株,务必带根拔除并带到田外销毁,秋收后清洁田园,除去病残体;实行轮作,在玉米地不施用玉米秸秆堆的农家肥,防止土壤病原菌积累。

5.3加强田间管理

氮磷钾配合施用,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促进玉米健康生长,提高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和减轻发病程度;合理灌溉,防止田间积水和土壤干旱,满足玉米对水分的需求;即使清除病残体,采取保健栽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