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稻大田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18-09-23 06:26

如果平时大家病虫害预防、治理工作不及时,就会导致病虫害问题频繁发生,这极大的增加了防治病虫害时所用成本,而且防治效果不是很明显。下文主要为大家总结了水稻大田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水稻虫害防治

1.1稻纵卷叶螟

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1.1.1农业防治技术

水稻在大田期间应保证田间灌溉的时间、程度,其次,利用搁田等方式,保持肥料的持续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预防水稻出现贪青的问题。

1.1.2药物防治技术

目前,药品市场上的病虫害防治可以选择如下药物,但必须根据病情的轻重,配置合适的浓度:4000倍维克达乳液、5000倍顶康可溶性颗粒剂、6000倍威远高甲微盐微乳液、1500倍乳化油试剂,采取喷洒的方式,喷洒均匀。

1.2二化螟

二化螟,是我国种植史上对水稻危害最大的害虫之一。

1.2.1农业防治技术

处理好田边杂草,在幼虫成长之前处理完稻草,或在成虫羽化前往稻草堆上喷药,种植时选择虫源较少的田或旱地用作留种田,水稻收割以后,应将水稻及时更换场地,进行阳光暴晒法,以此杀死水稻内的大部分幼虫,冬耕冬种应该在水稻收割处理完成之后就开始准备,而且还应在第二年水稻移植之前的十五至二十天深水灌溉,以此对二化螟虫卵进行深度、有效的消除。

1.2.2药物预防技术

了解掌握二化螟的生理周期,控制好用药时间,其是大田期药物防治的关键要素,通常情况下,应在每年的七月十一日至二十五日之间用药。在封剁时,采用药物封剁法,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至七月一日之间是二化螟羽化的初始阶段,采用80%敌敌畏50倍液进行药物封剁,用药量应控制在每立方米15~30mL之间。并在草垛20~50cm处插入涂满药物的杆状物,用以杀死刚羽化的成虫。

2水稻病害防治

2.1立枯病

立枯病主要破坏水稻的根茎部位,最开始成椭圆状或不规则的深色病疮,水稻受病开始时白天干枯,夜间正常,受害部位有规则的凹陷、萎缩,颜色逐渐变深,受害部位逐渐变大至一周时干枯死亡,也有的受害水稻仅仅见到暗褐色病疮时就已枯死。为了与猝倒病进行区别,可以观察是否产生絮状物、病程的发展速度等。

2.1.1农业防治技术

在投入生产之前,应检查是否使用的是无病、肥沃的新土,如果在以前的苗床上生产,则务必对土壤进行处理,肥料一定要播撒均匀且腐熟,种植时株数之间不可过密,盖土时不能太厚。根据当天气温、天气状况以及土壤干湿度洒水,减少洒水次数并且在上午进行洒水作业,土壤湿度较大时,撒一些干土进行土壤降湿工作。在做好土壤相关作业的同时,应多晒太阳并保持通风。

2.1.2药物的防治技术

应在病情的初发期进行药物防治工作,用药期间隔六至九天,在药品商店够买并配置25%~30%甲霜恶霉灵药物800倍液,35%~40%噁霜嘧药物1000倍液,70%~80%百菌清可药物600倍液,或15%~25%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采用喷洒法进行防治工作。若猝倒病与立枯病混合发生时,可用71.5%~72.5%霜霉威药物800倍液混合45%~55%福美双可药物800倍液喷淋,平均每苗地用混合好的药物2~3L。

2.2稻曲病

稻曲病,种植人员俗称为“丰产果”,又被称之为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等。发病部位只在水稻穗部,危害谷粒,发病谷粒裂开时成淡黄色块状,即孢子座。这一病害的防治方法如下:

2.2.1农业防治技术

在种植之前,应选用药物拌种,这样可以驱散病虫,预防细菌感染,提高种子发芽几率,也应该加强汲取空气的强度并调控吸胀功能。在播种之前,应检查是否使用的是无病、肥沃的新土,如果在以前的土地上生产,则必须对土壤进行处理。肥料一定要腐熟且播撒均匀,灌溉的量一定要少且勤,尽量避免使用氮肥,进而避免氮肥过量、过迟,以免贪青晚熟,招致病害。喷施壮穗灵,强化作物生理机能,提高授粉、授精、灌浆质量,增加穗重。

2.2.2稻曲病药物预防技术

在药物市场购买并使用1.5%~2.5%福尔马林或0.5%硫酸铜,浸种3~5h,然后闷种11~13h,用清水冲洗催芽。抽穗前,用17%~19%多菌酮粉剂1.5~2kg或于水稻孕穗末期每667m2用13%~15%络氨铜药物2.5kg稻丰灵0.2kg或4%~8%井冈霉素药物0.1g兑水50L喷洒,投放药物时可同时加入三环唑或多菌灵用来预防穗瘟。

综上所述,水稻大田期要以预防病虫害为主,加强病情排查,遵循适时治理病虫害的原则。只有加强关注工作时的日常细节问题,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防治工作,这样才可以减轻受害的概率,降低发病的概率以及灾害的扩展速度,尽可能的减轻病虫害对水稻生产造成的破坏,用来确保种植人员的收益,推动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