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潜叶蝇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18-09-20 21:33

水稻潜叶蝇又名稻小潜叶蝇,是东北稻区的主要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轻则影响稻苗生长,重则造成稻苗死亡。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大麦、小麦、燕麦以及看麦娘、游草、稗等禾本科植物,也取食莎草科杂草。由于部分农民不按科学管理和受天气影响,近年水稻潜叶蝇在我地呈逐渐加重趋势。

1形态特征水稻潜叶蝇属双翅目,水蝇科。成虫为青灰色,有绿色光泽,体长2~3毫米,头部暗灰色,复眼黑褐色,被短毛;触角黑色,第3节扁平,近椭圆形,具粗长的触角芒1根,在触角芒的一侧有5根小刚毛;胸部背面有6列刚毛,前翅前缘有2个折断处;足灰黑色,中、后足跗节暗色,仅第一跗节基部黄褐色。卵长椭圆形,乳白色,上生细纵纹。末龄幼虫长3~4毫米,圆筒形稍扁,头、尾两端较细,无足似蛆;体乳白色至黄白色,由13节组成,口钩及齿节片均为黑色,各体节有黑褐色短刺带围绕,这种短刺带在腹面较宽,并稍有突起,恰似足状;尾端呈截断状,有2个黑褐色气门突起,突起由2个节构成,先端尖锐,以突起为中心,轮生黑褐色短刺,形成同心圆状。蛹长3毫米,宽0.9毫米,褐色至黄褐色;各体节与幼虫相同,也有黑褐色短刺带围绕,腹部中央的短刺带较宽;尾端也有2个黑褐色气门突起,突起周围生有黑褐色短刺。

2生活习性水稻潜叶蝇在吉林省年可发生4~5代,以成虫或蛹在稻田边或水渠边的杂草上越冬。越冬代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在稻田边的杂草上产卵繁殖,5月上、中旬第1代成虫迁入到秧田揭膜后的稻苗上产卵,以第2、3代幼虫钻入叶内潜食叶肉,引起稻叶枯死腐烂。从水稻秧田揭膜开始至插秧返青期是为害主要时期。水稻返青后植株已发育健壮,已不再受害,又飞到杂草上繁殖。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幼虫老熟后多自稻叶向茎基部转移或在叶尖的虫道内化蛹,羽化后又转至稻田附近杂草上产卵,并繁殖2~3代,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后在杂草上越冬。成虫昼伏夜出,以晴天活动盛,飞翔力强,对糖蜜有趋性。产卵多在深水处近水面的叶片正面,每次产卵3~5粒,多者10余粒,雌虫一生可产卵47~655粒不等。卵期4~5天,幼虫孵化后,多在0.5~2天内潜入叶内取食,幼虫期平均13天,多数幼虫老熟后在被害叶内化蛹,蛹期6~15天。

3发生条件6月上旬开始,多在水稻插秧比较晚的稻田,水稻生长比较弱,水层过深,导致叶片平铺水面,最有利于潜叶蝇产卵和幼虫转株,继而发生为害。

4为害症状水稻潜叶蝇以幼虫潜入水稻叶片组织内潜食叶肉,残留上、下表皮。为害处最初在叶面出现芝麻粒大小的弯曲“虫泡”,以后随着虫道的扩大和伸长,不贴在水面上的叶片,呈现不规则白色条斑,在其中可见乳白色至黄白色长形无足的小蛆形幼虫,后期还可见小而长的褐色至黄褐色多节的长条形两头尖的蛹;漂浮在水面上的叶片,经田水渗入,发生腐烂,整叶死亡,严重时可使稻苗成片枯萎。

5防治方法5.1农业防治5.1.1清除杂草由于水稻潜叶蝇第1代和第3、4代幼虫在稻田水渠和附近洼地及池埂上的杂草上为害,因此及时清除这些杂草,是减轻此虫为害的有效方法之一。应在秋末、早春及时将稻田附近的杂草铲除,减少越冬虫源;5.1.2适时早插5月20日以前插秧的稻田,到6月上旬已经安全度过返青期,稻苗开始旺盛生长,稻叶直立,并且错开潜叶蝇产卵高峰期;5.1.3浅水灌溉插秧后水层实行寸水管理,落干后再灌,促使秧苗早返青,达到苗壮、叶直,可减少成虫产卵机会和造成幼虫因缺水而失去存活机会。下雨后的雨水过深,要及时进行排除;5.1.4排水晒田水稻潜叶蝇发生严重的地块,要及时进行排水晒田,可有效控制该虫为害。

5.2药剂防治5.2.1秧苗带药下地水稻育秧田插秧前1~2天,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3%啶虫咪乳油30毫升或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15克加ABT生根粉0.4克,兑水15公斤喷雾防治,对潜叶蝇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同时促进秧苗快速发根、返青,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2.2返青期撒药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300毫升或48%毒死蜱300乳油毫升,与返青肥混拌均匀,然后撒施,对潜叶蝇也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同时兼治地下害虫;5.2.3为害期喷药根据虫情调查决定防治适期,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3%啶虫咪乳油30毫升或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15克加绿龙神35毫升,兑水5公斤用弥雾机喷雾防治。喷药前应将稻田水排出,喷药1天后再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