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黄矮病防治的措施

发布日期:2018-08-22 15:41

当前影响黄矮病发病与流行的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介体蚜虫以及小麦品种,其中以气象条件(温度与降水最为关键)对病害的流行与否起主导作用。据研究,7月份气温偏低有利于蚜虫越夏;9——10月份小麦出土前后降水少,气温偏高容易使秋苗感染、发病;冬季气温偏暖可提高蚜虫的越冬率。冬小麦黄矮病的病状多在拔节后(特别是拔节期灌水以后)发生。其显著特征是病株叶片呈条状失绿发黄,丛生匍匐,不能拔节起身,而处于不断分蘖的状态,掘根检查发现,原有根系不断死亡,而又长出一些畸形的不定根。感染较晚者,虽能勉强抽穗,甚至扬花,但由于代谢紊乱,营养不良。植株的长势衰弱,发育节奏后移。最终仍然不能正常灌浆成熟,而造成籽粒空秕。在现阶段尚无特效药,所以小麦一旦被黄矮病毒感染(尤其是在抽穗以前),则多数“于后不良”。

二、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黄矮病的治疗虽有困难,但预防却不难做到,关键是掌握好用药的时间。

①出苗后用药冬小麦出苗后的10月中旬左右,气温尚高,正是传毒蚜虫从玉米、洋芋等大秋作物上向冬小麦迁移危害时期,而偏偏这一时期又是农民朋友认为“无虫可防无病可治,一年的植保工作应该到此结束”的时期。为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预防。药剂选择以蚜虫为主要灭杀对象的内吸性农药为宜。如氧乐菊酯,氰久等。

②翌年返青后用药冬小麦返青后,传毒蚜虫又从越冬地向麦田迁移。此时,又是一个预防的关键时期,用药原则同于上年秋季。

2、农业防治:根据黄矮病总是从坟地、草滩、草埂向地块中央扩展蔓延的特征来看,带毒蚜虫在冬小麦返青前必定栖息在杂草(尤其是禾本科杂草)丛中,待冬小麦返青之后,便迁移危害。因此,田边地埂上的杂草必须挖除干净。小麦地边坟地、草滩内的蚜虫也要进行灭杀。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3、补救措施:田间如发现植株有明显矮化、丛生、花叶等病状时,应即行拔除,及早改种其他作物,以免贻误农时。总而言之,冬小麦“黄矮病”的防治,必须把握“防重于治”的原则。而预防的关键措施又是在秋季冬小麦出苗后和来年拔节前灭杀传毒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