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秧苗
水稻秧苗是产量的基础,有时稻农对插秧前的拔苗、运苗、本田放苗的过程不够重视,导致插秧后出现干尖、死苗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产量。首先,拔秧或起苗前一天一定要浇一次水,不能干拔苗或起苗。
其次,拔苗或起苗后马上运到本田,拔苗或起苗后在外放的时间不能太长。其三,稻苗运到本田后马上放到水里,放到水里时稻苗的根部不能露在外面,以免根系干。
二、秧龄
插秧秧龄小,低节位分蘖增加,有利于提高成熟度,但一穗粒数减少过多,产量不高。插秧秧龄大,低节位分蘖减少,穗数不多;高节位分蘖增加,成熟度和千拉重降低,也达不到高产。因此,插秧的秧龄4叶左右时,有利于提高产量和米质。
三、苗数
推广超稀植栽培以来,农民怕分蘖数不足,出现盲目增加一穴插秧棵数的现象。但实践证明,一穴插1棵和一穴插5棵之间有效穗数只差4.5穗。每增加1棵秧苗,包括多插这一棵在内仅增加1.1个穗。
但是每增加1裸秧苗,一穗粒数减少11.4粒,结果一穴总粒数差异不显著。插秧棵数太少,次生分蘖多,成熟度下降。所以,插秧棵数过多过少都不能高产,一穴插秧棵数应保持在2—3棵
四、密度
从30厘米×13.3厘米(9寸×4寸)开始,每增加穴距3.3厘米,产量就增加2%左右。但稀植密度超过30厘米×26.7厘米后,增产幅度不明显或减产,因此,要争取高产,插秧密度应掌握在30厘米×26.7厘米左右。
另一方面从米质上看,一般插秧密度密米质就趋于好吃,但垩白率增加(白结子多),出米率低,插秧密度稀则相反。综合考虑,生产优质米的插秧密度应该为30厘米×2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17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