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地域范围
长清茶叶基地登记地域范围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3′~117°03′,北纬36°23′~37°30′;地域保护总面积1000公顷,东至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拔山村;西至双泉乡大张庄村;南至万德镇马套村;北至五峰山街道办事处石窝村;辖5个乡镇(办事处)32个行政村。年产茶叶900吨。
2.产地环境
(1)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5020的要求。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除北方茶区外其他茶区集中连片的茶园可适当种植遮荫树,遮光率在20%~30%左右。对缺丛断行严重、覆盖度低于50%的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对土壤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还草。
(2)茶园选择
茶园要选择远离污染源、灌溉水源充足的农业区域,土壤以棕壤土为主,要求土壤pH值在4.5~5.5范围。
(3)茶园规划
茶园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作业。
3.登记产品的品种
长清茶主要选择抗寒性、抗病虫害强,适宜密植,矮壮法栽培鸠坑种、黄山种、福鼎大白茶、舒茶早、龙井系列等。
4.产品品质特色
(1)外在感官特征:长清茶具有外形条索卷曲紧结,色泽绿润,内质香高味醇,具有小米汤色、板栗香、叶肉厚、耐冲泡的品质特征。
(2)内在品质指标:长清茶香气高,滋味浓郁经检测,长清茶水浸出物≥38.0%、茶多酚≥14.0%、咖啡碱≥4.0%,氨基酸总和≥23%,蛋白质≥30%,对人体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解毒消炎、清热降火、提神醒脑等各种保健功能。
5.生产方式
(1)茶园开垦
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平地和坡度15º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在15º以上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开垦深度在50厘米以上,在此深度内有明显障碍层(如硬塥层、网纹层或犁底层)的土壤应破除障碍层。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采用单条或双条栽方式种植。种植前施足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底肥深度在30~40厘米。种植茶苗根颈离土表距离3厘米左右,根系离底肥10厘米以上。
(2)土壤管理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2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杂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秸秆等覆盖材料应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的污染。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应考虑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草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或免耕。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土壤pH值低于4.0的茶园,宜施用白云石粉、石灰等物质调节土壤pH值至4.5~5.5范围。土壤pH值高于6.0的茶园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pH值至适宜的范围。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茶园宜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NY/T5020的要求。
(3)施肥
根据土壤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等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和过量施肥。宜多施有机肥料,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应配合使用,避免单纯使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宜施用茶树专用肥。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施用前应经无害化处理。微生物肥料应符合NY/T227要求。
①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厘米以上。一般每666.7平方米施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400千克或农家有机肥1000~2000千克左右。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他所需营养。
②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进行多次,以化学肥料为主。在茶叶开采前15~30天开沟施入,沟深10厘米左右。追肥化学氮肥每666.7平方米每次施用量(纯氮计)不超过15千克、年最高总用量不超过60千克。施肥后及时盖土。
③根据茶树生长状态况,可以使用叶面肥,施用的叶面肥应经农业部登记注册。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采摘前10天停止使用。
(4)病虫草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孽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
①农业防治。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80厘米,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②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
③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因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宜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和植物源农药。
④化学防治。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建议侧位低容量喷雾。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从国外引种或国内向外地引种时,应进行植物检疫,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的病虫草随种苗带入或带出。
(5)茶树修剪
①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
②重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园应清理树冠,建议使用波尔多液冲洗枝干,以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染等。
③覆盖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行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20厘米左右的间隔,以利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④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虫枝条和粗干枝应清除出园。
(6)采摘
①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
②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宜捋采和抓采。
③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建议机采。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
④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质变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7)生产记录要求
建立健全准确、清晰、工整的企业生产档案,农事记录,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病虫防治记录,收获销售记录。
6.加工工艺
“长清茶”加工工艺流程分为摊晾、杀青、揉捻、杀二青、烘干、提香六道工序。
(1)摊晾
按“嫩叶薄摊,老叶稍厚的原则”摊在通风洁净无异味的竹匾上,摊放厚度5~10厘米,每隔1小时左右轻翻一次,摊放4~6小时开始炒制,当天鲜叶当天炒完。
(2)杀青
当滚筒内空气温度达到110℃~120℃时,投叶。杀青时间根据鲜叶嫩度确定,一般春茶1′~1′10″,夏茶50″~1′。
(3)揉捻
停机开启加压盖关闭出茶门,往揉楠中投放适量的萎凋叶,关机加压盖,使改进楠30毫米左右,开始作业(称空压开机)然后逐步加压,到加足为止,即茶揉好为止,随后去压,空揉1分钟,起到松团、理条、吸附茶汁等作用。
(4)杀二青
杀青时间应根据第一次杀青情况而定,以杀青适度为准,一般在1分钟左右。
(5)烘干
将等烘茶叶均匀摊放在烘盘上进行烘焙。根据茶类和工艺情况,在烘期间适时进行翻动,有利均匀失水,提高烘焙效率。边烘边焙边搓毫。茶叶烘至手捏有刺手感,梗折不断,含水量达10%左右时出茶摊晾。
(6)提香
在设定温度,将茶盘架连同盛叶盘推入箱内,进行加热提香作业。作业过程中,进排风门可调节箱内水汽含量,保证茶叶翠绿。茶叶铺放在盛叶盘上要求均匀,厚度适当,按工艺要求调整。
7.标志使用规定
长清茶加工后立即按标准规定的质量条件包装。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的绿茶,注明标志、产品名称、产地、商标、日期等,生产企业向标志持有人提出申请,经验收合格,产品包装及标示均标注“长清茶”地理标志及其图案;包装材料干燥、清洁、无异气味,不影响茶叶品质;包装要牢固、防潮、整洁、能保护茶叶品质,便于装卸、仓储和运输;包装用纸应符合GB11680规定。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191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