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发布日期:2018-08-10 06:02

水稻纹枯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在稻秧返青发棵之后发生。开始发病时,在稻株基部(靠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灰绿色的病斑,以后病斑逐渐增多,并连成一块像云彩一样的花纹。稻脚发病后,如碰上连绵阴雨,很快向植株上部扩展,使叶、穗、谷粒全部发病。地上部分发病后,根也感染发病。水稻感病后,结实不饱满,秕谷很多,甚至产生白穗,且植株易倒伏,严重时减产30%-50%。

一、传播方式与发病规律

1、传播方式。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危害引起的。病菌的菌核是主要的传染源。在染病的稻株病斑表面或叶鞘内侧像菜籽粒大小的褐色硬粒就是菌核。收割时,大量的菌核被震落到田里,以后便在土壤中越冬,次年灌水耕田时菌核漂浮于水面或沉入水中,待气温达到始病温度20-23℃时,菌核萌发菌丝侵入稻株基部叶鞘而引起发病。

2、发病规律。⑴气候:在品种和栽培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同年份纹枯病发生轻重不同,主要是由于温湿度影响所致。温度在20℃以上时,本病才会发生流行;在适温范围,则湿度对本病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当温度达到28-31℃、相对湿度在95%时,纹枯病大发生。因此,夏秋季节连续高温时间较长的年份,一般纹枯病的发生比较严重;而较低的温度则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⑵栽培技术:一般重施、迟施氮肥,灌水过深或加大密度的稻田,发病就重。若在水稻生长前期过于集中使用氮肥,会引起稻苗猛发,提早封行;或是后期偏施氮肥,则会出现贪青陡长,致使田间郁闭,均能严重诱发该病。密植程度高的稻田,一般株间光照程度差,湿度高,适宜于纹枯病病菌的生长和侵染,因而发病往往较重。⑶品种和生育期: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比粳稻感病,但在多肥密植的情况下,籼稻发病也重。一般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蔓延最快;在抽穗至乳熟期,病害自下而上地向剑叶鞘和穗发展,危害加剧;至乳熟后期发病相对减轻。

二、防治方法。防治上应以加强水肥管理为中心,控制病害扩展,辅以药剂防治,控制"封行"过早和捞除菌核的综合防治。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纹枯病的田间菌核是次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应在灌水整田时,用畚箕捞去浮在下风头水面上的浪渣,并将打捞的菌核带出田外集中烧毁。

2、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⑴在用水上采取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露田、晒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胚、湿润长穗、不过早断水、防止早衰。⑵在用肥上应施足基肥,及早追肥,氮肥、磷肥、钾肥相互配合使用。不要集中施用过多的氮肥,避免过早封行。⑶在栽培上要做到合理密植。在保证基本苗数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放宽行距,改善群体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⑴每亩用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5%多菌灵200克加水75公斤喷雾,喷药时要对准稻株中、下部。⑵每亩用30%稻丰灵0.25公斤,抽穗前7-10天施药,并可兼防稻瘟等病害。⑶每亩用2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125-150克拌细土25公斤,在分蘖末期撒施。⑷每亩用25%禾穗宁可湿性粉剂50-70克,对水15公斤均匀喷雾到稻茎基部,此药对水稻纹枯病有特效。用药时,应掌握在水稻纹枯病始病期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