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酒泉人民的水利灌溉技术

发布日期:2018-07-12 01:46

清朝前期河西水利灌溉技术,尤其是凿洞通水、飞槽渡水、偃水上流、衬砌渠道等技术十分先进。清人沈青崖《创凿肃州坝庄口东渠记》云:和红水河东西而洞子坝,都是过去人们穿隧而成的渠道,当地人学习古人的榜样,合请于太守童华,上奏朝廷,凿山数十里,开九家窑渠沿,二年竣工。既有成效,于是相度南原旷土,若从坝庄口偃红水上流,凿洞十里,可灌田数百顷,其西岸工程量相等。于是民众又要求兴办,获太守允许。以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秋开工,至十三年冬,官民弁营,费约万金,大功基本告成。

据记载,出肃州南门外十里许,就是新渠龙尾,俯瞰河底,东西两岸,是百丈陡崖,壁东有一蜿蜒的小路,人马走在上面,像蚂蚁一样,远远望去,大小不满寸。壁间每隔十余丈开一洞口,那是凿工运出沙土的地方。凿工钻进洞穴施工,灯火相望,洞穴高度和一个人差不多,宽可二人擦背通过,里面冬暖夏凉,民工食息不离其处。尤其奇异的是洞两头都有民工摸索着向前开挖,而到打穿以后,两头正好吻合。以此之故,外洞栉比,行列整齐,如排笙风箫。监工官住着简易的草庐,而役夫、治工数百人,就住在他们开挖的山洞里。再往南走,就是小乾沟,由于山水冲激,此地已成断崖,准备架飞槽渡水,测量者担心流量太小,同时也不坚固耐久,就改凿为沟坳,屈曲通南壁。从此以下明渠暗洞,互相接递。再往前走一里许,到大陡崖,更加显得峻峭,夫役沿梯而上,缒绳而下,如猱如鸟,很难想像人能通行,细看崖底,早先已穿通隧道,只是时间已久,自然变化,坍塌阻塞不能行水,以致被废弃了。再往南,地稍平坦,间或有三四段明沟,瀑布从悬崖间泻下,晶莹壁立。此渠修成后,可以引泉水流过凿洞。再向南,凿挖暗洞一里许,至薛家弄大干沟,那里断壁更加严重。沟后直通羌族,这段不能用隧道连接起来,就从洞底开挖阴沟,一直通到龙口,工程更加险峻奇特,以至使人疑为鬼设神造,从此往南100余丈,方始筑堰,张嗉以受北来之水,从此到龙尾10余里,洞工占十之七八。西岸亦开新渠,洞工占十之四五,其模样就像蚂蚁穿通九曲珠,又像是虫蛀木头,蚓食土壤,五丁之开蜀道,谁知那是天设还是人造呢?渠成以后,可以灌田数百十顷,每年增加官私粟麦2万石。(《重修肃州新志》)

《重修肃州新志》中还记载了有关疏勒河、党河开发利用的创新举措。清陕甘总督岳钟琪欲开党河和疏勒河,使二河合流,造船运粮而不果的故事。后来又有人提出用牛、羊皮筏子运粮。其法,用河东牛羊皮混沌数千,鼓气,实粮其中,顺流放到安西镇城,凡200余里,可省战马之劳。获得成功。当时人沈青崖为此作了一首诗:屈曲清漪自蜿澶,西流直到党河边,因思王浚浮江梯,便向河湄试革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