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水稻病毒病,抓好晚秧田事半功倍

发布日期:2018-07-07 16:01

近几年,我县不少晚稻田稻株出现植株矮化、叶片皱缩等变异症状,多属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简称南黑矮),局部锯齿叶矮缩病(简称齿矮)。为做好今年这两种水稻病毒病的预防工作,现将其发生特点与防控技术介绍如下:

1症状:

1.1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病,症状因染病时期不同而异。秧苗期:病株严重矮缩,重病株早枯死亡。分蘖期:初感的稻株明显矮缩,不抽穗或仅抽包颈穗。拔节期:矮缩不明显,能抽穗,但穗小、不实粒多、粒轻。共同特征: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片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1-2mm的瘤状突出,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前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节位因感病时期而异,越早患病,产生的节位越低。患病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呈黄褐色。

1.2水稻锯齿叶矮缩病:田间病株矮化,叶尖旋转,叶缘有锯齿状缺刻。苗期染病,心叶的叶尖常旋转10多圈,心叶下叶缘破裂成缺口状,多为锯齿状。分蘖期染病,植株矮化,株高仅为健株的1/2,叶片皱缩扭曲,边缘锯齿状,缺刻深0.1-0.5厘米,一般不超过中脉,一片叶上常出现3-5个缺刻,有时多达13个。有些水稻品种于拔节至孕穗期发病,在高节位上产生一至数个分枝,称“节枝现象”。分枝上抽出小穗,多不结实。有时叶鞘叶脉肿大,病株开花延迟,剑叶缩短,穗小不实。

2传毒虫源和发病规律:南方黑条矮缩病传毒媒介是白背飞虱,锯齿叶矮缩病传毒媒介是褐飞虱。这两种水稻病毒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当年田间带毒虫媒的种群数量及其与感病的水稻品种及感病生育期(秧针期至分蘖期)的吻合程度。

3防控措施:要采取“灭虫媒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防控策略,其中秧田防治最重要,减少毒苗下田和大田前期分蘖染毒率最关健。对已发病的稻株,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剂和挽救措施。主要措施为:“避”“防”“治”“调”。

3.1“避”:晚稻秧田尽可能远离早稻田,适时早播。

3.2“防”:防除田埂杂草,田埂宜用克无踪或草甘膦除草。提倡集中育秧,利于统一防治。重发区宜播种后用20目防虫网全程覆盖秧田。

3.3“治”:药剂拌种:用“好年冬”(10克药拌种1-1.5公斤)或10%吡虫啉15-20克/公斤稻种露白拌种后播种。大田秧田播种后7-10天、插前7-10天、大田插后7-10天(简称3个7),秧盘育秧只需播种后和大田插后处理,用速效性+长效性杀虱剂防治。速效性剂有毒死蜱(巨雷)、叶蝉散、速灭威等,长效剂有扑虱灵、吡蚜酮、吡虫啉等,也可选用混配剂,如宇田噻异等。

3.4“调”:加强田间洞查,及时拔除病(秧)株。杜绝病苗下田;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或发病丛率超过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苗或将储备秧苗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发病初期可混加抗病毒制剂宁南霉素、病毒A等加入叶面肥和杀虫剂混合喷施,或喷施病毒A800倍液+植物细胞分裂素600倍液,对水稻病毒病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