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原孢子远距离传输

发布日期:2018-07-28 13:39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屡屡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小麦条锈病菌喜凉怕热,主要在纬度较高或高海拔地区越夏,加之其具有远距离气流传播的特点,因此,此病害主要在越夏区和与之毗邻相连小麦种植区流行.

关于病菌孢子的扩散流行和远距离传播问题,国内外的学者进行过许多相关研究。谢水仙等通过分析高空气流活动情况,阐明了越夏菌源基地可由西往东各个方向吹送条锈病夏孢子。赵军等利用1973~1992年鲁西南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和各月北半球500hPa平均高度,初步探讨了条锈病发生程度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并建立了性能稳定的预报方程。北美植病预测中心的Keever等基于HYSPLIT模式对北美地区的大豆锈病和烟草青霉病的远距离传输进行轨迹模拟,从而用来评估和预测这些病害对当地的危险等级。Pasken等使用中尺度气象模型MM5和HYSPLIT-4模型来预测和分析橡树花粉的浓度,从而向人们发出预警信息。

工作人员使用孢子捕捉仪用于捕捉漂浮在空中的条锈病孢子,以表示菌源量的多少。孢子捕捉仪为电动回转自控式,安装高度距地面1.5m。采用厚度为1~1.5mm的载玻片,安装上转臂呈450角,在回旋迎风面上均匀涂上白凡士林薄膜。每天捕捉时间为凌晨0:00~2:00,合计2h,8:00收片,傍晚放片。收片后对捕捉到的孢子进行镜检,镜检时在玻片中央滴一小滴无菌水,仔细盖上18mm@18mm盖玻片,用生物显微镜计数18mm@18mm范围内的孢子数量,镜检结果记入条锈病空中孢子捕捉记载表内.

风速的大小显著影响着条锈病孢子扩散范围的大小。但由于我国小麦病情资料的稀缺以及不系统,而条锈病的发生除了与菌量和天气有关,还和所选用的抗病品种以及当地的防治情况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即使模型显示孢子来源中西北方向占大多数,亦无法判定导致条锈病普发的主要来源。在浓度分析过程中,结合病情和天气资料来确定孢子入侵来源的潜在区域,只是取其典型,并不代表唯一,下一步将在完善病情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主要工作为收集和整理相关区域内的条锈病发病情况和当时的气象要素并进行分析,将风场和降雨等气象条件结合条锈病发病程度做一些相关性的工作,根据相关系数来判断影响某个地区条锈病发病的孢子来源区域以及影响程度,使此研究方法的结果变得普遍性。

因此,外来菌源的数量与降雨范围决定了初次普发的面积,而后期的大流行则靠大面积普发的条锈病菌进一步的繁衍扩散,此时空中外来菌源数量与本地的普发菌源相比已显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