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18-07-24 11:41

黄淮麦区小麦主要防治对象为麦蚜、赤霉病、吸浆虫、纹枯病、白粉病、叶枯病,兼顾条锈病、全蚀病、孢囊线虫、土传花叶病毒病和红蜘蛛。综合防治应以种植抗病虫品种为基础,采取治理菌源区初始菌源,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技术措施,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推广相应防治技术。

播种前主要防治对象为地下害虫、孢囊线虫,并预防根腐病、赤霉病等。整地时尽量将秸秆粉碎并深翻、耙匀,提高地下害虫死亡率,减少镰孢菌等根茎病菌的侵染几率,防止大秸秆导致种子根悬空而加重根腐病、孢囊线虫。

播种期主要防治对象为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麦蚜等。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病小麦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种植面积。土传花叶病毒病发生重的地区,种植抗病品种是控病主要措施。不抗病的品种实施种子药剂处理,根据当地主要防控对象,慎重选择相应药剂,常用药有三唑类、咯菌腈、新烟碱类、毒死蜱、辛硫磷等。孢囊线虫可用阿维菌素进行种子处理,全蚀病发生区用硅噻菌胺或苯醚甲环唑进行种子处理。

出苗至越冬期主要防治对象为根腐病、孢囊线虫等。监控地下害虫、蚜虫、红蜘蛛、纹枯病、锈病、白粉病和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动态,对早发病田进行控制。孢囊线虫、根腐病发生重的地块,出苗后尽快镇压。

返青拔节期主要防治对象为条锈病、纹枯病、红蜘蛛、地下害虫等。黄淮麦区南部,春季注意防控条锈病早发田。条锈病病叶率达0.5%~1%,白粉病病叶率达10%时选用三唑类杀菌剂等开展大面积防治。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选用井冈霉素、三唑类等杀菌剂喷麦苗茎基部,每7~10天一次,连喷3次。红蜘蛛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200头或每株有螨6头时,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等药喷雾防治。未经种子处理的麦田,返青后地下害虫危害死苗率达10%时,用辛硫磷加细土(1∶200)配成毒土,撒施后锄地防效更好。

孕穗至扬花期主要防治对象为蚜虫、吸浆虫、赤霉病、白粉病、红蜘蛛、条锈病。田间百穗蚜量达800头以上时,用抗蚜威、新烟碱类、菊酯类等药喷雾防治。抽穗初期每10块黄板或白板(长12厘米、宽10厘米)有1头以上吸浆虫成虫,或扒开麦垄能看到2~3头成虫时,用高效氯氰菊酯或毒死蜱喷雾防治,可兼治麦蚜、黏虫。红蜘蛛平均33厘米行长有螨量200头或每株有红蜘蛛6头时,用阿维菌素、哒螨灵等药喷雾防治。白粉病病叶率达10%或条锈病病叶率达0.5%~1%时,用三唑类杀菌剂喷雾防治,病情重的15天后再喷一次。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露水和大雾天气且持续3天以上或10天内有5天以上阴雨天气时,全面开展赤霉病防控工作,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及时补喷。注意保护天敌,应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农药品种与剂型,改进施药技术,采用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以及局部和隐蔽性施药法。

灌浆期主要防治对象为蚜虫、白粉病、叶锈病、叶枯病、条锈病等。在每百穗蚜量超过800头,白粉病、叶锈病和叶枯病病叶率超过10%时,用菊酯类或新烟碱类杀虫剂、三唑类杀菌剂与磷酸二氢钾混合喷雾。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和生长调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