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薄露灌溉的特点

发布日期:2018-06-24 07:31

薄露灌溉根据水稻的生育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

前期指插秧到拔节期止。每次灌水都在20毫米以下,由于移栽时秧苗根部受损,吸水能力弱,返青期保持薄水层,能减少叶面蒸发,缓和低温、高温和风的不利影响,促进早生新根新叶,田面不能断水,群众有“黄秧如缺水,到老不发作”的经验。但早稻插秧时如气温低于15℃,或高于28℃,晚稻插秧时气温高于32℃时,都要用深水保温与降温,早稻可深50毫米,晚稻可深70毫米,插秧后第六天就要落干露田,这次落干程度要轻,在田面无水、“蜂泥”出现时即可灌薄水,但有的地方在插秧后的第五天施用除草剂,田面要保持5天左右的水层,所以就要推迟第一次落干露田5天。此后每次灌水过后,都要自然落干露田到田面表土将要开裂时再灌薄水。试验证明,水稻分蘖按白干、深灌、浅灌、湿润的次序而递增。因薄灌或湿润能使日光直接照射泥面及稻株基部,使地温提高,氧气充足,能提早分蘖和增加分蘖。在分蘖末期和拔节期每次灌水后可露田至开细裂。薄露灌溉即能满足稻苗的生理需水,又有利于阳光直接照射到稻苗的根部,提高温度,增进土壤通气,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养料分解,以利根系吸收,这样就可以促进秧苗早返青、早分蘖,提高有效分蘖率。

中期指孕穗期与抽穗扬花期。此时期是水稻生长最茂盛、呼吸作用最强的阶段,是水稻全生长期的耗水高峰,一定要满足其水量,灌溉上仍用薄水,而露田的程度比前期稻轻,在田面将断水时灌薄水,这样既保持田间有一定的湿度,又不使湿度太大,并满足水稻生理需水。

后期指乳熟期和黄熟期,即结实成熟期。乳期时期要求根系仍有一定的活力,茎杆上部有三片绿叶能进行光合作用,以制造养分,并顺利向籽粒输送,所以此时要使根系保持活力,使籽粒灌浆饱满,因而要求土壤有适当的水分和空气,此时期露田程度可加重,可在田面表土开裂1~2毫米时再灌薄水。黄熟期水稻已渐趋衰老,为防止根系木质化,则土壤更要增氧,因此露田程度要加重,田面表土开裂4~5毫米时再复灌水,收割前提前断水。天气晴朗,早稻提前5天,晚稻提前10天,气温低、阴雨,早稻提前7天,晚稻提前15天。过早或过迟断水都要影响产量与米质。但有的地方插种晚稻用免耕法,早稻就无法提前断水,这要根据当地条件与习惯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