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炭疽病防治与用药说明

发布日期:2018-06-01 18:26

炭疽病在我国柑橘产区普遍发生,为害柑、橘、橙、柚、柠檬、香橼、佛手、金柑等种和品种,是柑橘的重要病害。

柑橘炭疽病症状

柑橘炭疽病菌主要为害叶片、枝梢和果实,亦为害花、果柄,以及大枝和主干。具有潜伏侵染和寄生性较弱(弱寄生)两个特性。

为害叶片症状有两种类型:①急性型,又称叶腐型。主要发生在幼嫩的叶片上,多从叶尖、叶缘或沿主脉开始,初为暗绿色,像被开水烫伤,病、健部交界处不明显,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后变为淡黄或黄褐色,叶片腐烂、脱落,常造成全株性落叶。②慢性型,又称叶斑型。多出现在成长中的叶片或老叶片的叶尖或近叶缘处,或潜叶蛾等造成的伤口处,病斑初为黄褐色后变灰白色,边缘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病、健部分界明显,后期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粒点。

枝梢症状亦有两种类型:①急性型。在刚抽出的嫩梢顶端突然发病,如开水烫伤,3、5天后枝梢和嫩叶凋萎变黑,上面出现橘红色带黏质小液点的分生孢子团。②慢性型。多发生在枝梢叶柄基部腋芽处或受伤处,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大为长梭形,稍凹陷,当病斑环绕枝梢一周时,其上部枝梢很快干枯,病部呈灰白色或灰褐色,上有生长小黑点的分生孢子盘,若病斑较小而树势较壮时,病斑随枝梢生长在周围产生愈伤组织,使病皮干枯脱落,形成大小不一的梭形疤。大枝或主干受冻害或树势衰弱,发病之后自上而下呈灰白色枯死,上有密生小黑点的分生孢子盘,病部周围产生愈伤组织,病皮干枯爆裂脱落。

花朵发病,雌蕊柱头发生腐烂,褐色,引起落花。

果柄被侵染,在甜橙和桠柑的果柄较多,初期呈淡黄色,后变褐色干枯,呈枯蒂状,果肩皮部黄色,随之落果,或果肩渐干枯,病果挂在树上。

果实受害可产生干疤型、泪痕型、果实腐烂型和幼果僵果等不同症状。僵果多在幼果1~1.5厘米时发生,初期出现暗绿色油渍状、稍凹陷的不规则病斑,后扩大至全果,病果腐烂变黑,干缩成僵果,挂在树上。而果腐型主要发生于贮藏期和果实近成熟而果园湿度大的果实上,多从果蒂部或近蒂部发生,亦可从干疤型发展为果腐型,深人到果实内部,渐扩展至全果,腐烂组织呈本色水渍软腐,表面长出炭疽病菌子实体。

苗木发病常在顶端第1、2片叶开始,似烫伤症状,随后向下蔓延。或在离地面10厘米或嫁接口处发病,病斑深褐色,向上下和四周扩展,病部以上枯死,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

柑橘炭疽病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病叶和病果组织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病组织越冬。病枯枝是病菌初侵染的主要来源。越冬的病菌在次年环境条件适宜时,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侵人寄主引起发病。只要温度、湿度适宜,枯病枝上几乎全年均可产生分生孢子,而以当年春季枯死病枝产生的分生孢子尤甚。在高温多雨、低温多湿等不利气候条件下发病严重,高温干旱伤树,使树势衰弱,也可诱发此病。此病为弱寄生菌,当树势衰弱、局部坏死,或有伤口的情况下,才能为害,发病程度较重。病菌有较长的潜伏期,花柄中潜伏的病菌多在秋季发病,成为“梢枯”,导致采果前落果。在管理粗放或管理措施不合理,如果园积水、土壤板结、偏施化肥、酸性过大、环割过度、超负挂果会加重发病。

柑橘炭疽病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创造根系生长的良好环境;实行配方施肥;及时松土、灌水,覆盖保湿、保温防冻害,雨季排除积水;果园种植绿肥或进行生草栽培,改善园区生态环境;避兔不适当的环割伤害树体;剪除病枝叶和过密枝条,使果园通透性良好,以减少菌源。

2.化学防治。

在春季花期、幼果期和嫩梢期,及时喷药1一2次防病。药剂有%灭病威(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或安泰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苯醚甲环唑)1000倍液,%倾城(腈菌唑)4000–6000倍液,或12%松脂酸铜800一1000倍液。果实采收后用45%特克多(噻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22.2%抑霉唑乳油250-1000倍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混合液浸果1~2分钟,以防果腐型病害。